多數人在判斷臺灣問題的嚴重性時,常把臺灣當局是否「正名」、制(新)憲做為標準。《遠望》長期、明白地指出,即便未經「正名」、制憲,綠營還是可以達到「法理臺獨」的目標。更何況,如果大多數(而且越來越多)的臺灣人否認自己是中國人,又把中國當敵國,臺灣當局是否丟棄「中華民國」的招牌,改稱「臺灣國」,已經成為次要問題。
今(2020)年6月12日臺北市文化局推出「小太陽養成計畫-同化不童話」特展,展場以日據時期的兒童教育為主題,佈置出日本殖民時期在學校體制內外的生活樣貌。他們更運用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技術,設計一款標榜「理想兒童的養成方式」的闖關遊戲,以及播放廣播體操的視頻,打造各式親身體驗的活動。隨即各大新聞媒體紛紛以「從歷史中找尋現代觀點」、「理想兒童」、「學習日治時期兒童教育養成的知識內涵」等詞語,宣傳介紹此媚日活動。此特展的標題一語雙關,用心極深。「太陽」影射日本國,「小太陽養成計畫」就是要把臺灣小孩養成日本人,「同化不童話」,表示不排斥(甚至歡迎)被日本同化。類似這種美化日本殖民的洗腦活動,只是臺獨政客一以貫之「去中國化」手段的一環。讀者如果細讀下面我們挑選一系列刊載於《遠望》的文章,必能深刻體會「文化臺獨」對於臺民國家認同的嚴重、負面影響。此一專題亦能使讀者推本溯源,進一步看清臺獨政客在臺灣島內如何興風作亂。
本專題共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先由江南海的〈文化臺獨的真相──一個臺灣價值崩解與主體虛無的過程〉、許介麟的〈論「臺獨教父」史明〉及潘朝陽的四篇文章來探究臺獨從李登輝開始,如何以一貫、綿密的政治手段,透過修改課綱、刪減中國因素教材、混淆是非等去中國化的教育,潛移默化地捏造出臺獨不正義的「正當性」。專題的第二部分,剖析臺獨為何不正義?為何沒道理?我們精選出〈臺灣歷史教科書的內在錯亂〉、〈胡佛:臺灣因臺獨而道德淪喪〉、〈形塑「真正有意識的『臺灣人』」?──評《少年臺灣史》〉、〈政治反中,如何在文化上親中?〉等文。第三部分,則包括〈成功的「教改」,失敗的教育──面試大學新鮮人的感想〉、〈從大陸高中教材反思當代中國人的文化自信〉、〈臺灣席地而坐──我的島嶼觀察〉等文,經由多位作者的實際經驗與深沉感悟,讓讀者一同思索「去中國化」所帶來的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