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8日
|
甲辰年三月廿十
(本篇文章還剩餘 100% 未讀)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社論 > 正文

交流vs.交鋒

大陸對臺思維的盲點與誤區

作者 | 主筆室
主筆室:《遠望》雜誌

〔如須轉載,請先徵求《遠望》同意,並於文首註明出處,全文刊載(不得隨意更動內容)。〕

今(2022)年8月2日晚間10時43分,美國眾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的專機飛抵臺北松山機場。島內政客與民眾幾乎是以迎接跨年的歡樂心情在電視上看著她的專機著陸,卻不知從此刻起,兩岸關係已被美國朝向「非和平方式的統一」推進了一大步,很可能跨越了不歸點(point of no return)。

北京對此次佩洛西竄訪臺灣的反對極其強烈而且鮮明。早在7月25日,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稱:「我們正嚴陣以待,如果美方一意孤行,中方必將採取堅定有力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由此造成的一切嚴重後果應由美方負責。」26日,大陸國防部發言人要求美方以實際行動履行不支持「臺獨」的承諾,不得安排佩洛西來臺,並宣稱:「如果美方一意孤行,中國軍隊絕不會坐視不管,必將採取強有力措施挫敗任何外部勢力干涉和『臺獨』分裂圖謀」,其結果「必然對中美兩國兩軍關係造成極其嚴重的破壞,導致臺海局勢進一步緊張升級」。28日晚,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更直接與美國總統拜登通電話,警告美方:「堅決維護中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14億多中國人民的堅定意志。民意不可違,玩火必自焚!」8月1日(解放軍建軍95周年)傍晚6時55分,負責對臺的大陸東部戰區發布一段視頻,其說明文字寫道:「重磅發布:嚴陣以待、聽令而戰,埋葬一切來犯之敵,向著聯戰勝戰前進。」

然而,這一切警告都無法遏止美國煽風點火的決心!這位美國政府第三號人物佩洛西終究還是來了。但是就在她2日晚間抵臺之後10分鐘,北京外交部立即發布聲明,重申習近平對拜登的警告:「佩洛西眾議長......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赴臺活動,都是升級美臺官方交往的重大政治挑釁,......這是十分危險的玩火行動,玩火者必自焚」。緊接著,新華社公告:解放軍將於8月4日12時至8月7日12時在臺灣周邊海域、空域進行軍事演訓,並公布了6個禁航區的經緯坐標。8月4日大陸又宣布增加一處禁航區,原本軍演時間也延長20小時至8日上午10時。這次演習區域不但形成圍島之勢,而且進入臺灣當局劃定的領海基線以內(內水)(見圖一)。在三天演習過程中,大陸的052D型驅逐艦南京艦一度離花蓮海岸線不到10公里,日本防衛省公布的解放軍導彈路徑圖也顯示大陸導彈飛越了臺北上空。(見圖二)除了軍演,在佩洛西3日下午5時離臺一個小時後,央視即報導浙江溫州國安局正式拘捕臺灣民族黨該黨以「推動臺灣成為獨立主權國家並加入聯合國」為綱領,煽動臺灣住民自決,公投獨立。創辦人楊智淵,罪名是鼓吹臺獨。

圖一:解放軍演習區部分進入臺灣「領海基線」內,威脅超過1996年臺海危機

圖一:解放軍演習區部分進入臺灣「領海基線」內,威脅超過1996年臺海危機


圖二:日本防衛省公布解放軍演習飛彈路徑圖(跨越臺北)

圖二:日本防衛省公布解放軍演習飛彈路徑圖(跨越臺北)


相較於前三次臺海危機,這次大陸圍島軍演的聲勢前所未有。但是,臺灣島內除了某些飛機航班受到影響以外,一般民眾對此基本無感,甚至據臺媒報導,不僅漁民照常出海,許多臺灣民眾還搭海釣船、賞鯨船去看解放軍軍演,甚至有臺媒(TVBS)記者專門租船去小琉球附近海域看軍演,全程錄像,結果他們都沒看到大陸機艦。演習一結束,島內「臺灣民意基金會」就進行民調,發現近八成民眾對這次圍島軍演並不害怕。

回顧以前的三次臺海危機,以及1971年(臺當局失去聯合國內中國代表權)和1978年(北京和華府在12月同時宣布關係正常化,美國將對臺灣「斷交、廢約、撤軍」)的外交挫敗,都曾引起島內民心浮動,甚至引發移民潮。相形之下,大陸此次對臺灣的大動作軍演對島內輿情、社會氛圍基本上沒有造成任何可見的影響。

為什麼臺灣周邊風雨飄搖,臺灣島內卻是一片「風雨中的寧靜《風雨中的寧靜》是蔣經國的著作之一,於1967年1月初版,用來掩飾當時島內包括國民黨人在內對未來命運的惴惴不安。」?為什麼身處這個被英國《經濟學人》稱為「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見圖三),臺灣人卻「履險如夷」?

圖三:《經濟學人》(2021年5月1日)封面

圖三:《經濟學人》(2021年5月1日)封面


如果大陸如此大規模的軍演都無法使島內民眾產生危機感,那麼靠選舉上台的臺獨當局有何必要懸崖勒馬?而如果和平統一的前景日益消逝,一場兵凶戰危的臺海戰爭恐難避免。

為了盡力爭取和平統一前景,大陸的對臺作為就必須基於對島內民情的正確理解。然而,良藥苦口、忠言逆耳,事實或真相往往也不會令人愉悅,但只有直面真相,才有可能解決問題。

 

大陸難以理解臺獨的心態與現狀

今(2022)年夏天中國大陸多地出現不尋常連續高溫,平均氣溫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高,從6月13日至8月31日,區域性高溫事件持續79天,23個省份出現40攝氏度以上高溫。正如2006年上映的有關「全球暖化」紀錄片《An Inconvenient Truth》(臺灣譯為《不願面對的真相》)該片獲得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主題曲I Need To Wake Up(我必須覺醒)也獲得最佳歌曲獎。所預言者,包含中國人在內的全人類將被迫正視此一真相。

在兩岸關係中也有一個“Inconvenient Truth”,往往也是大陸某些人「不願面對的真相」,對此真相也「必須覺醒」以對,否則兩岸即使靠「非和平方式」來「焊接」,也很難「融合」。這個真相就是:大陸人與島內日趨壯大的「天然獨」世代處在「平行時空」,彼此很難有效交流、溝通;甚至當「天然獨」去了大陸,與對臺工作者面對面,也像是「時空穿越」,大陸對臺工作者基本上看不懂「天然獨」的心思,也不知道如何或有沒有改變對方。

這種「相逢不相識」的現象,當然不只是單方面的大陸對臺,也包括臺灣對陸。本文先談大陸對臺思維的盲點與由是而生的誤區。後者留待另文分析。

大陸看不懂天然獨的基本原因不是敵視,而是善意。基本上大陸人相信「血濃於水」,總覺得臺灣人是同胞,只要加強交流與讓利就能拉近距離,造成「兩岸一家親」。於是,當2014年3月,臺灣社會針對高度惠臺的《服貿協議》而爆發「太陽花」之亂時,許多大陸人對此深感困惑。事件後,5月6日在臺盟中央舉辦的「大江論壇」上,全國臺灣研究會副祕書長楊立憲就問道:「大陸做錯什麼?請告訴我們,我們願意改變。」她不知道的是:在臺獨眼裡,問題不在「大陸做錯什麼」,而是「除非讓臺灣獨立(包括放棄用非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大陸做什麼都錯」。因此,當年惠臺讓利的《服貿協議》固然是包藏禍心的「糖衣毒藥」,現在若宣布終止該《協議》,也只會更加「證實」大陸對臺灣果然不懷好意。

正是因為大陸對天然獨這種「白眼狼現象」百思不得其解,於是難以對症下藥。雖然在太陽花之亂後大陸立即將對臺工作重心轉移至「三中一青」(中小企業、中低階層、中南部民眾,及臺灣青年),後來又在民進黨上台後於2017年3月改為「一代一線」(青年一代、基層一線),但始終無法遏止島內天然獨世代的成長及整體綠化的趨勢。於是,也正是從太陽花之亂後,隔三差五就會有人傳播「日本戰敗後有30多萬日本皇民留在臺灣」的謠言,並深信現在的臺獨主要就是那些日本人的後裔,所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關於此一謠言的來源,見:福蜀濤,〈戰後30萬日本人轉為臺籍?〉,《遠望》2017年1月號。

大陸對臺思維的基本盲點就是不理解「天然獨是怎樣煉成的」。「天然獨」世代之所以會「無條件反中」,確實是因為他們已經成為「非我族類」,但是這種自外於且敵對於中國的「臺灣民族意識」,與種族血緣毫無關係,完全是因後天教育打造而成。

從1980年代晚期李登輝開始推動去中國化,特別是從1994年發起臺獨教改開始,臺灣民眾從乙未割臺起超過一世紀跟大陸分離與對峙的歷史經驗就被刻意凝聚、誇大、提煉,並往前後延伸、重新表述成一整套臺獨史觀,據以編撰「國民教育」的「毒教材」,在學校裡人為打造出一整批「天然獨」世代,並且以這套臺獨敘事全面占領島內的媒體與學術界,樹立鋪天蓋地的話語權。現在島內一般民眾對「(不包含臺灣在內的)中國」的心態恐怕已經不是大陸正常的中國人所能想像的。

當大陸人面對在語言、習俗上與他們並無多大差異的天然獨時,總是先習慣性地把後者視為「同胞」,然後再用對同胞做工作的方式對待之。而一旦面對島內社會不斷綠化的事實,就只能堅持一種說法:島內臺獨只是「一小撮」,大多數臺灣人只是因為對中國大陸不了解,或未享受到交流紅利,因而暫時被那「一小撮」蒙蔽。在這樣的思維下,要改善兩岸關係,就只能加大惠臺讓利的力度,增加兩岸交流活動的人次,然後寄望於削弱那「一小撮」的影響力。

如果從「臺獨迄今不敢正名制憲」來看,大陸對臺政策是成功的;如果從每年參加兩岸交流活動的臺灣人人次來看,大陸對臺工作更可說年年都交出了亮麗的成績單。但是,民進黨早就宣稱臺灣的「現狀」就是獨立國家,根本不需要再「宣布獨立」或「正名制憲」民進黨早在1999年通過的《臺灣前途決議文》中提出:「臺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都必須經由臺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蔡英文在2021年10月10日「國慶講話」中提出「四個堅持」,其中包括「堅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接著在14日陸委會即委託政大選研中心做民調,結果77.1%贊成「四個堅持」是臺灣人民最大公約數,77.7%主張「ROC與PRC互不隸屬」是兩岸客觀現實、也是當前臺海現狀。所以無論是臺獨當局還是島內民眾,都已不認為需要宣布獨立或「正名制憲」。;其次,若從政大選研中心每年定期做的民調趨勢來看,島內(20歲以上人口)認為自己不是中國人的「(純)臺灣人」已超過六成,而且即使迄今仍有6.5%民眾支持統一,但是島內統派政黨所得的支持度卻趨近於0%!政大選研中心做的「政黨偏好」民調並未限制選項,而是由受調查者自由表態其支持的政黨。在毫無投票成本(出門投票花時間、投給統派政黨候選人等於投廢票)考量下,除了新黨(在郁慕明卸任黨主席後也漸趨獨臺)外,其他幾個公開主張統一的政黨卻因為表態支持者過少,在「政黨偏好」調查結果中根本無法列名。換言之,這些統派政黨雖然經常被大陸媒體報導,看似非常活躍,實際上他們連島內現存的統派民眾都無法吸引,他們提名的極少數能當選的參選人基本上也不會在競選時大力宣揚統一,因為在島內選舉中「統一」早已是「票房毒藥」。當備受深藍選民(及某些大陸對臺工作者)期待的韓國瑜在2019年6月15日於參選國民黨總統初選造勢大會上公開誓言:「臺灣絕對不能實施一國兩制,臺灣人民沒辦法接受,除非、除非、除非,OVER MY DEAD BODY!」當藍綠政客宣稱反對「一國兩制」時,並沒有人贊成「一國一制」,所以實際上都是反對「一國」,都是在拒統。時,不但印證了陳水扁在下臺前夕自誇的:其執政八年最大成果就是「把藍營綠化」,同時也顯示島內已經沒有反獨促統的有效政治力量。

這就是許多人「不願面對的真相」——在島內,臺獨已成主流,統派不具運動性。

不過,我們仍然必須深入分析這種現象的規模和隱患,並正確估計解決臺灣問題的難度,否則在再統一以後,臺灣將是一個更大、更難治理的香港。

首先,我們必須看懂臺獨,尤其是所謂「天然獨」。

 

島內統獨板塊的現狀和隱患

我們先看看島內民眾國族認同與統獨傾向的現狀。下表是根據政大選研中心從2015年12月(蔡英文初次當選前夕)直至今年6月的定期持續民調結果整理而成。

政大選研中心民調(2015年12月~2022年6月)

政大選研中心民調(2015年12月~2022年6月)


從此表中我們可以解讀出以下值得注意的幾件事:

一、臺獨人口總數:

據此民調(針對臺澎20歲以上有投票權者抽樣),2022年6月認為自己「是臺灣人而不是中國人」者(即徹底的臺獨認同者),已達63.7%。再按內政部人口統計見:https://pop-proj.ndc.gov.tw/dataSearch4.aspx?uid=3109&pid=59。,2022年6月全臺灣20歲以上人口數為1939萬1070人,則其中臺獨人數為1235萬2千人,若再加上15歲(高一)至19歲已能上街鬧事的天然獨世代(後詳)105萬4千人,則全臺灣的「有效臺獨人口」(有投票權或能上街頭鬧事者)達1340萬6千多人,這還不包括初中以下的天然獨世代。也就是說:臺灣島內的臺獨人口總數,就逼近香港總人口數的兩倍。但是,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天然獨」世代,一方面因為他們將日益成為臺灣社會的中堅,主掌臺灣社會的走向;另一方面,香港動亂已顯示:年輕的港獨世代是最有作亂動機與能力的群體,當然臺灣的「天然獨」世代也必然是未來島內動亂的主力所在。因此,我們還需要針對「天然獨」世代做進一步的分析。

二、「天然獨」世代的規模與組成:

(一)「天然獨」世代的年齡界限:2022年1月號的《天下》雜誌發表前(2021)年12月做的民調,發現「40歲」是很清楚的分界點——愈年輕愈親美(也傾獨)、愈相信美國挺臺(抗中拒統),也愈不擔心兩岸開戰(因不信大陸敢與美國作戰)。見〈民調解密:6成民眾不擔心兩岸開戰 臺灣人多相信美國挺臺?〉,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9683。這就是「天然獨」世代的年齡界線。而這個年齡界限並非偶然。因為一般人的國族認同(實即對於「我是誰」的自我定義)形成於青春叛逆期的高中時期,尤其是高二(滿16歲)時。而臺灣島內第一套完全基於臺獨立場的教科書是由臺灣「國立編譯館」編撰的國民中學教科書《認識臺灣》,於1997年9月1日開始在臺澎金馬各國民中學實施教學。《認識臺灣》教科書分為《社會篇》、《歷史篇》、《地理篇》,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歷史篇》,因其將整個臺灣史(從遠古直至明、清、「日治」時期及戰後)按照「臺灣島史」的偽史觀編寫,打造學子對「臺灣島嶼」(為地理區域,而非漢人或中華民族群體)的認同。其後臺灣當局很快將國小直至高中的所有教科書都按照此種臺獨觀點全部改編,使臺灣學子在「臺灣≠中國」的概念體系下成長為人造「天然獨」。對此一違反歷史學知識論與方法論的「偽史觀」之分析與批判,見:石佳音,〈「臺灣島史」的真面目〉,《遠望》2015年11月號。由於這套臺獨教科書在編寫過程中即引起全島矚目的爭論,因此當其開始正式使用在國中階段教育時,整個國民教育體系都立即察覺:「臺獨/去中國化」必然是未來考試與教學的方向。再加上1995-96年臺海飛彈危機造成的「仇中」氛圍影響,使得當時高中的教學氛圍也向下看齊,於是1997年當時上高二的學子(1981年出生,1997年滿16歲)也成為天然獨。於是,24年後的2021年底,《天下》雜誌民調才會發現:「40歲」以下(即1981年及以後出生者)即為「天然獨」世代。基本上,在這個逐年壯大的「天然獨」世代裡,「臺獨」是常態、主流,「統派」是例外、邊緣。

《認識臺灣》封面


(二)「天然獨」世代的總數:根據2014年「太陽花」及2015年「反課綱微調」兩次學亂都顯示了,高一(含)以上的天然獨就有了上街頭鬧事的能量。因此,我們在估計「天然獨」的作亂能量時,至少應從15歲(高一)起算。依據內政部臺灣各年齡段人口統計,2021年時15-40歲的「天然獨」人口為787萬8千人,2022年(15-41歲)已增長為805萬7千人。未來則將逐年增加,也就是說:統一的時間越晚,統一後面對的「天然獨」群體規模就越大。

(三)「天然獨」世代的組成:如果按照我們(一小群大學教師)在島內長期教學、生活的主觀體驗,再納入我們的學生與其同儕互動的經驗來做推估,天然獨世代中大約50%是人畜無害的「躺平族」,40%是不甚積極(但在群眾心理影響下也可能被周遭氛圍影響而參與鬧事)的「小確幸」,僅10%是有主動以行動抗中拒統傾向的激進臺獨分子,即「臺獨原教旨主義者」。但即使按照這樣的保守估計,這些隱藏於各行各業、城鄉各角落的「臺獨原教旨主義者」總數在2022年已高達80萬多人,未來還會隨著時間而增加。還有一個值得參照的數字:民進黨當局在新冠疫情期間大力吹捧「國產」的「高端疫苗」。由於高端疫苗的研製過程黑幕重重,其品質得不到國際承認,自2021年8月23日在島內開始施打,到9月14日就已經出現了12人在接種後死亡,因此民進黨要員都不打高端,蔡英文、賴清德兩人作秀施打的究竟是不是真的高端,也廣受質疑。然而,最終仍有88萬人敢拿自己的生命來冒險表態「愛臺灣」而接種高端。這88萬人很可能意味著全島的「臺獨原教旨主義者」(包括年齡高於天然獨世代者)在2021年時總數就已超過此處保守估計的80萬。這80萬多的「臺獨原教旨主義者」就是現在臺獨當局及各「民防團體」鎖定的「全民防衛」動員、訓練的對象,意圖利用他們在統一進程中以「全民皆兵」來拒統,在統一後再伺機搞顏色革命、提高治理成本。如果香港一地少數的激進港獨分子即可鬧出好幾年動亂,那麼未來臺灣島再光復後治理之困難,可以想見!未來在統一以後,如何把現已超過千萬不認同中國的島民改造成「中國人」,並防止現已超過80萬的「臺獨原教旨主義者」發動「抗中保臺」的「聖戰」,必然將是總體國家安全上的一大問題。

許多關心兩岸關係及和平統一前景的人都知道:統一的最大障礙在於美日等外力的干預。但是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提出過一個論斷:「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正因為島內臺獨勢力如此氾濫,而統派政黨及統派團體又基本不具運動性島內統派不但缺乏運動性,難以吸引尚存的統派民眾,而且其內部出現嚴重的年齡斷層。但是也正因其缺乏運動性,大部分統派政黨或團體彌補年齡斷層的簡便作法是「撿到籃子裡就是菜」,並不重視對吸收到的新血進行思想與品德上的考核與教育,實際上這只會使統派更難吸引德才兼備的青年菁英,並使統派在島內更加邊緣化,影響力更小。我們只需要看一個簡單的事實:現在許多兩岸青年交流活動是由島內統派組團或帶隊,但是這麼多人次的交流活動都無法提升島內統派政黨在政大選研中心的民調中所獲的支持度,可見單純「接觸統派團體」或參與只重視「人次」的交流活動,並不足以改變天然獨的認同立場。,連尚存的6.5%統派民眾都無法吸引,於是美日等外力才有可乘之機。除非我們有辦法針對天然獨對症下藥,有效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否則統一不僅不可能「水到渠成」,且必將「夜長夢多」,兩岸「心靈契合」更將是長路漫漫的艱辛過程。

但臺灣現狀何以嚴峻至此?這就多多少少跟以下要談的盲點和誤區有關。

 

大陸對臺思維的盲點

如前所述,大陸對臺工作思維中最大的盲點,就是看不懂(或不願看懂)「天然獨」。

在一般大陸人的正常思維裡,一個從裡到外、從語言文字到生活習慣都是「中國人」(而且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漢族)的人,如果他居然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那他一定「不正常」。換言之,「天然統」是理所當然的,但「天然獨」要麼是虛構的、假裝的,要麼就一定是其人生經歷出了什麼「問題」,例如:受到「中國」國民黨政權的迫害、對祖國大陸的善意與進步不夠瞭解(沒去過大陸)、被臺獨政客宣傳欺騙、被外國勢力收買利用,或根本就精神不正常。但是,真實的情況卻是:國族認同是「教」出來的,凡是讀臺獨教科書長大的臺灣人,幾乎都會自然而然地長成「天然獨」。因此,「天然獨」的精神狀態,就像在哥白尼的「日心說」成為通說之前,一般人普遍認為「太陽圍繞地球運轉」一樣的正常。那麼,該思考的問題就是:為什麼一個精神正常的人若生在臺灣島上,就大概率會長成天然獨?

因為:人是透過「概念」來觀看世界的。換了概念,就會改變人所看到的世界。

請看下圖中的臺灣某國民小學四年級的算數科試題。

臺灣某國民小學四年級的算數試題

在這個算數(或數學)的題目裡,「臺灣」與「中國」是兩個互不隸屬、毫無交集的互斥概念。這就是目前島內語境裡的用詞:臺灣是臺灣、中國是中國,就跟鹿是鹿、馬是馬一樣,都是天經地義的「科學常識」、「客觀事實」。任何臺灣小孩看到這道題目,都不會對題意有任何誤解或懷疑,因為這就是他們從牙牙學語時開始學到的「中文」。

不只如此,同樣是國小數學試題,還會出現以下的題目:

臺灣某國民小學四年級數學試題

在這份考卷中,出現的人名都是日本漫畫《鬼滅之刃》裡面的虛構角色,如:炭治郎、禰豆子、錆兔、天音、雛衣、產屋敷日香。鬼滅之刃》是日本漫畫家吾峠呼世晴的作品,在兩岸都很暢銷,還被改編成同名電視動畫片,其中的日本文化價值正在毒害兩岸青少年。但是,恐怕只有臺灣會把其中角色的古怪名字用在數學考卷裡。這是在數學科裡實踐「去中國化」,讓臺灣小孩習慣這些完全非中國的古怪姓名。在這種教育下成長的天然獨,當然不會再把自己的姓名視為祖先的傳承與長輩的期許,於是在2021年島內某知名日本壽司連鎖店推出優惠活動,凡姓名中有與「鮭魚」同音同字者,可享全桌免費,結果數天內全臺竟有超過300人改名「某鮭魚」!日本媒體為此驚嘆不已,他們分析「日本不能,臺灣能」的原因之一是:「臺灣人沒有心理障礙」。(見林金源,〈臺獨教改成功,臺青「同鮭魚盡」〉,《遠望》2021年3-4月合刊號)

請注意:如果小學的數學試題可以如此出題而不會有任何爭議,那表示其他的科目,如語文、歷史、地理、公民,全部都是在這樣的語境下進行教學的。在這樣的「國民」小學和「國民」中學(實際上一直延伸到高中、大學、研究所)畢業的學生,會是哪一國的「國民」?他也許是「『中華民國臺灣』人」,或直截了當的「臺灣人」,但很難成為「中國人」。

這就是「天然獨」的真正起源:臺灣小孩從牙牙學語時起,在概念上就認為「臺灣」與「中國」互不隸屬,當然也不會自認是「中國人」。所有他後來所學到的任何「知識」,都要透過這樣的概念體系來篩選,並檢驗其真假。臺獨非常明瞭概念體系對養成天然獨的重要作用,因此陳水扁時期的教育部長杜正勝曾委託臺獨的「臺灣歷史學會」進行「教科書不當用詞檢核」計畫,將國小、國中及高中各版本教科書中的「不當用詞」(總計不下五千詞)一一揀出,寫成厚約三百頁的檢核報告,由教育部函轉各教科書出版社「參考」。例如:鄭成功沒有從荷蘭人手中「收復」臺灣,而且他也不是「民族英雄」;孫中山不能稱為「國父」;「中國」不能稱「我國」;「臺灣地區」、「全省各地」、「兩岸」都是不適合用詞;「外省人」應改成「中國各省隨中華民國政府遷臺人士或新住民」;「國曆」應改為「陽曆」;「中外遊客」應改成「國內外遊客」等等。見〈改掉5000用詞 教科書全面去中國化〉,《中國時報》2007年7月21日(https://city.udn.com/54543/2322611)。並且,在臺灣的毒教材及各種讀物裡,充斥著將中國汙名化的「知識」。典型的例子例如:臺獨「學者」吳叡人在其〈人間的條件——論臺灣獨立之必要〉此文是《主權獨立的人間條件》(經民連,2019年11月)的首章。此處「人間」是日語的「人類」。臺獨很喜歡以日文漢字取代中文,作為「去中國化」文字工程的一部分。寫道:「在中國虎視眈眈,臺灣國家逐漸消亡的此刻,凡有基本智能與道德意識者都知道,統一與獨立是真實無比的議題,是生與死,主體與奴隸,還有人與獸之間的取捨問題。」這是把「統一與獨立」的選擇視為「人與獸之間的取捨問題」——選擇做中國人就淪為「獸」,只有做臺灣人才是「人」!在這樣的話語體系裡長大的天然獨,無論如何為虎作倀、認賊作父、亂改姓名,當然「沒有心理障礙」。但是要說服這樣的「臺灣人」同意「他其實也是(或也可以是)『中國人』」,其難度不亞於「指鹿為馬」!事實上,即使不是「天然獨」世代,島內一般人在獨化社會氛圍影響下,早已習慣「臺灣≠中國」的臺獨概念體系。2007年10月,臺灣淡江大學經濟系四位老師應成都西南財經大學邀請,前訪參訪並發表論文。接待方不但熱情招待,還頒優秀論文獎鼓勵一位臺方年輕教師(30幾歲,比第一代天然獨年長,從未讀過臺獨教科書)。這位老師本性善良,沒有鮮明的政治意識與政黨立場。但她上領獎,開口講第一句話,就引起臺下議論與不滿,使她當場不知所措——她脫口而出:「這是我第一次到中國來,謝謝大家的厚愛…」!她其實只是和絕大多數臺灣人一樣,把「去大陸」視為「出國」,根本不覺得這種講法「違反事實」。所以,島內一般民眾即使從未讀過臺獨教科書、也未嚴肅思考過統獨問題,甚至可能毫不關心政治議題,但他仍然即可能是個隱性的(也較溫和的)臺獨份子。當然,這些臺獨分子來大陸後多半都會學會在「中國人」面前,要暫時改口說「中國大陸」,例如後引陳菊之例,可是內心仍然自覺不是「中國人」。

問題是:有多少大陸對臺工作者在接待臺灣青年時,心知肚明地知道他所面對的是這種自幼人工養成非我族類的「天然獨」?或者,有多少臺研學者願意正視這些「天然獨」的真實心態?

而這,就是最關鍵的盲點。

由於這個盲點,大陸的對臺工作(不論是宣傳、會議、參訪、旅遊),包括島內統派組團的交流活動,看在「天然獨」眼裡,只會有一個想法:你們都是在「指鹿為馬」!

 

大陸對臺工作的誤區之一:高估惠臺與交流的效果

出於上述對臺思維的盲點,於是大陸對臺灣「天然獨」世代(包括大多數在陸臺生、臺青)的工作經常只是以可數量化的「人次」來計算形式業績;如果稍微認真一點,也只是把這些臺灣青年表面的「態度轉變」(甚至於只是當面語彙的轉變例如某位對臺系統官員曾經以「陳菊來北京也不再稱『中國』而改稱『大陸』」來說明其工作有成效。)當成工作成果。實際上,至少就對「天然獨」世代的交流工作而言,並未達成習近平於今(2022)年7月「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中提出的「必須發揮港澳臺…統戰工作爭取人心的作用」。

如果問一位大陸對臺系統的成員:你能否想像一個「愛中國的臺獨分子」?他的反應通常是當場愣住,心想:「臺獨怎麼會愛中國?」但是,若再問他:那麼有沒有「愛中國的外國人」?他就會知道「愛中國的臺獨分子」是可能存在的,但他多半還是很難把「臺獨」想成「愛中國的『老外』」。箇中原因,還是前述那個盲點——因為不知道天然獨是怎樣煉成的,以至於不相信天然獨如此難以轉變。

以下,且以三個來過大陸交流或實習的「天然獨」的自白,來說明這些臺獨青年面對「中國」時的心態。這三個人的自白,已經在網上公開掛了多年,但是絕大多數大陸對臺工作者似乎仍然沒有聽過或讀過。因此,他們可能始終覺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效果,只因為他們改變了這些臺灣人的表層「態度」。

這三篇文章,都是發表在一個「天然獨」世代經營的「換日線」網站上。

一、2015年10月26日,林子翔,〈不管喜歡或討厭,我們都不能忽略中國——臺灣交換生在中國的三個故事〉全文見:https://crossing.cw.com.tw/blogTopic.action?id=505&nid=5681

「今天的中國無論你喜歡或討厭它,我們唯一不能做的就是忽略它,而校園交流已經是最能撇開偏見而去單純了解彼此想法的正面管道。」「如果未來不同生長背景與文化的臺、中人才,若能在撇開偏見的情況下合作,一定能為世界打造不平凡,…未來我們缺的不是競爭力而是合作力,合作才能創造無限可能。…臺灣、中國各有優勢,不用弱化臺灣,更無需替中國造神,把握各自優勢並學習對方的強處即可。」——可見,「天然獨」是願意與「中國人」交流的,甚至希望「兩國」攜手合作,共同「為世界打造不平凡」。

二、2015年12月21日,Zona,〈在北京,我用一雙「老外」的眼睛看中國:若沒有知己知彼,怎麼百戰百勝?〉全文見:https://crossing.cw.com.tw/blogTopic.action?id=505&nid=5919

作者Zona在北京某大企業實習。「工作之餘,我大多時間跟幾位外籍同事處在一起,我們是公司內少數的8、9個『老外』。」談到「中國」,他說:「這是一個離我們最近、也最遠的國家,我們有著密不可分的歷史軌跡,政治情勢卻是劍拔弩張,搞得我們步步為營。對臺灣來說,中國是擁有複雜情感的存在。這個現在全世界都想親近的中國,我們卻恨不得保持距離,前後進退每一寸距離都要精準拿捏,才不會在這場混雜政治經濟外交的棋局當中戰敗。但若沒有知己知彼,怎麼百戰百勝?」——可見「天然獨」並非不想了解中國,甚至會主動來了解中國,只是無論他們多了解中國、適應中國,他還是一個「老外」,而且是為了勝過中國而來「知己知彼」的老外。

三、2017年6月21日,金妍冬,〈為什麼我建議「天然獨」的臺灣大學生,都該去參加中國「統戰團」?〉所謂「統戰團」即招待臺青低價甚至免費旅遊的各種交流活動。全文見:https://crossing.cw.com.tw/blogTopic.action?id=505&nid=8179

此文極為坦白、露骨,在「天然獨」之間流傳甚廣,因此以下將大段落地引用此文。

作者金妍冬不但不排斥被「統戰」,甚至寫道:「當我們想瞭解中國,我建議大家可以多多利用『統戰團』」,而且,「大學生都應該至少參加過一次統戰團,尤其是自認為『臺派』或『天然獨』的年輕朋友們。」她對此提出了四點理由:

(一)「『對臺統戰』一直都是中國持續執行的項目,尤其近年習近平欲深化『三中一青』的交流,每年中國政府都會將大量的資金投注於此,因此,統戰團便能以低廉的價格吸引臺灣青年赴中『交流』。對於荷包很淺,但又想親眼『看見中國』、對中國有第一手閱歷的人來說,這是個一石二鳥的好方法。」——作者自己便曾多次參加這種「統戰團」,當然她的臺獨立場絲毫沒有動搖。

(二)「參加『統戰團』的另一個好處,便是你可以認識很多優秀的臺灣朋友。…知名網路媒體『眼球中央電視臺』(按:與「換日線」一樣,屬於臺獨網媒)據說也是從『統戰團』誕生的,而他們的主播視網膜也曾發文推薦年輕人參加統戰團。」——我們可以想一想:有多少臺獨分子是靠著參加大陸的「統戰團」來呼朋引伴、再回島內壯大臺獨陣營的?

(三)「『獨派青年』或『天然獨』參加統戰團的另一個好處是,瓜分掉中國對臺統戰的資源,並且有意無意地『捅回去』。當然,在中國大剌剌地說出臺灣獨立是非常不明智的行為(畢竟你就踏在沒有言論自由的土地上),但你可以在與中國人對話時,每一句話都稱呼他們國家為『中國』而非『大陸』、更不是『內地』,用堅定的態度有意無意地表態中國、臺灣不是同一個國家,最好講得非常自然、一點都不刻意,讓他們知道這是在臺灣多數年輕人心中理所當然的事,在意我們稱呼『中國』的他們,才是小題大作。我更建議與中國人交流時保持平常心,可以把中國當成隨便另一個外國,而不要過度特殊化兩岸關係,在旅途中觀察到的異同,就當作有趣的發現或文化衝擊,也在與我們交流的中國小夥伴心中,種下『臺灣中國一邊一國』的種子。」——於是,大陸對臺單位自以為是在「統戰」臺灣青年,卻不知(或者在業績心態下根本不在意)正好給了這些「天然獨」「捅回去」的機會,而且是由大陸付費!

(四)認識真正的「中國」,練習不被「統戰」影響,因為,「這終究是一個不民主、不自由的國家,是一個成天想要併吞我們的國家,你必須懷疑你所看到的一切,你必須要提高警覺、有意識地去與中國交流。唯有更多的認識,我們才會在忠貞愛國的中國民族性中反思臺灣主體認同的不足、在中國政府專制的政策中看見臺灣自由民主難能可貴、在許許多多與中國人的差異中,深切地體會到『我不是中國人、我是臺灣人』。」

正是由於參加大陸的「統戰團」不但物美價廉,還可呼朋引伴、反捅一刀、認識「敵國」,因此作者呼籲「天然獨」應積極參與這類交流活動。但是,有多少大陸對臺工作者知道(或在意)自己熱情接待的天然獨世代臺青其實是「敵人」?

以上這三位天然獨還算坦白,敢昭告天下他們別有用心。實際上還有更多的「天然獨」為了逐利,主動學習大陸對臺單位慣用語彙或「喜聞樂見」的表態,甚至冒充「統派」以混跡於大陸,牟取個人私利。他們面對大陸人時專有一幅嘴臉,在面對其他的「天然獨」時才是真實面貌。目前在大陸各高校的臺生群體通常有專屬於他們自己的微信群組,在裡面的對話往往都是「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心底話。另外,還有不少臺青、臺商,甚至臺師,已在大陸成家立業,占盡惠臺政策的好處,但骨子裡還是自認為是「臺僑」。這些「天然獨」當然「愛中國」,因為「中國」給了他們太多優惠、太多利益、太多特權,但是,他們骨子裡終究只是假裝成「中國人」以欺敵牟利的「老外」。臺灣甚至有天然獨將如何利用大陸惠臺政策及交流統戰以牟利的經驗與要訣寫成學位論文,見:李淇,《貌合神離、各取所需:兩岸交流中的惠臺生產鏈》,(臺灣)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年7月。李淇在完成論文後接受媒體訪問,直言:兩岸交流…從上到下都是一個生產鏈。「大家(按:指參加兩岸交流的天然獨)給我的回饋還包括:在中國待越久,本土意識會越高……你到當地,才會發現你跟他們是兩種不同國家的人。」另名(統戰團)幹部則言:「我拿老共的錢、騙他們繼續投放惠臺紅利、讓他們以為惠臺很有效,但我回臺灣繼續搞臺獨,我也算『在地協力者』嗎?」縱然許多參加者會被要求以「愛國青年」樣板上節目說一些偏中國的發言,但也有更多心裡依然抱持臺灣獨立的想法。他們是個同床異夢、上行下效、貌合神離、各取所需的關係。(見:謝孟穎,〈各取所需產業鏈!清大研究生兩度勇闖中國「統戰團」,直擊中國人也未必懂的黑箱結構〉,2020.08.27,https://www.storm.mg/article/2977993?page=1)

於是,長期以來的對臺工作,就陷於一個誤區:大陸往往以逐年成長的交流數字業績來衡量工作的效果,實際上在絕大多數的案例裡,大陸能做到的最佳成果,也只不過是把一個討厭或仇視「中國」的「天然獨」,轉變成一個(在某些條件下)「愛中國」的「天然獨/臺籍老外」而已。

然而,臺獨當局對這種交流的「成效」反而心知肚明,因此蔡英文在2016年10月6日接受日本媒體專訪時說:這一代年輕人出生在臺灣、成長在臺灣,他們認同、也熱愛臺灣,而且在自由民主的環境中成長,都有自主判斷及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她覺得兩岸之間如果能夠維持一個健康交流的情況,對於年輕世代在思考兩岸問題方面,會有很好的幫助。於是,她明確主張:「鼓勵雙方年輕人交流是一個領導人應該有的態度」。

顯然,蔡英文遠比大陸的對臺單位瞭解「天然獨」,知道臺灣青年長成天然獨,跟他是否去過大陸、是否親見「中國」沒有關係;如果有關係,那也只會有利於臺獨——因為這些「天然獨」從自幼學到的中文概念中就已認定了「臺灣」是「鹿」、「中國」是「馬」,那又何懼大陸堅持要「指鹿為馬」?

 

大陸對臺工作的誤區之二:錯估歷史文化淵源的作用

同樣是因為不了解天然獨的煉成過程,大陸的對臺工作者往往從正常中國人的思維而認為:國族認同的基礎在於共同的歷史文化淵源、血緣、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因素。因此,大陸在泉州特別設立了一座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並經常舉辦兩岸共同參與的民俗活動,以及許多著重在兩岸共同淵源的交流活動。這些做法的背後都有一個假定:臺灣人之所以成為臺獨,原因之一就是對自己「從哪裡來」缺乏認識,因此只要讓他們了解了自己的歷史文化淵源,就能棄獨轉統。殊不知:天然獨世代的臺獨認同是針對「土地」,不是「族群」或「社會」。

臺獨「學者」曹永和先發明了偽史觀「臺灣島史」,提出可以將「土地」(臺灣島)而非人群/社會作為歷史敘事的主體;另一位臺獨「學者」吳叡人再翻譯了一本在兩岸都非常暢銷的《想像的共同體》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和散佈》(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臺灣版: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9;大陸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藉此將「民族」解讀為「可以任意想像而成的共同體」。此二者成為臺獨打造天然獨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論。於是,所謂「臺灣民族主義/臺獨認同」就與兩岸共同的歷史文化淵源徹底脫鉤。換言之,現在的臺獨根本不需要否定任何兩岸共同的淵源,只需要直接認同與中國大陸被海洋隔開的「臺灣島」就可以了。所以,在臺灣經常會聽到一句話:「吃臺灣米、喝臺灣水,就是臺灣人」,而馬英九、宋楚瑜等負有「原罪」的外省權貴子弟都必須公開講這句話來對臺獨表忠,爭取被接納為「新臺灣人」。於是,臺獨根本不用迴避「閩臺緣」,因為臺獨認同的對象是其生活的「土地」,而非任何群體的共同歷史文化淵源。

早在2004年,臺灣師範大學的臺獨「學者」莊萬壽就主編了「具有臺灣主體性」的第一本臺灣百科全書《臺灣文化事典》,目的在於使「臺灣各族住民」建立「共同的土地認同」。其所擬「撰寫條目參考要點」第一條明言:「以人的尊嚴、土地的愛為史觀,破除統治者、政權、種族、國家立場」,並在其〈序〉中宣稱:其所稱「臺灣文化」「是以臺灣住民在土地上生活為時空的坐標,包含所有民族在史前、荷西、清、日、中國不同時代的相關文化現象,亦即臺灣文化兼有西洋、日本、中國文化的多元化國際意義。在臺灣主體性與國家意識已匯成波瀾壯闊的巨流中,原住民及移民者、统治者,都是臺灣文化舞台的演員,這些演員及其文化就是本書的主要詞條。」在這本超過1200頁的大書裡,幾乎把所有大陸對臺工作中會強調的兩岸共同歷史文化淵源全部寫成專條,毫不迴避。因為反正這只是「臺灣文化兼有西洋、日本、中國文化的多元化國際意義」之一環,而此「多元化國際意義」才是「臺灣≠中國」之所在。莊萬壽等編輯,《臺灣文化事典》,臺北:臺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2004年12月。於是,天然獨們(以及他們的老臺獨前輩們)可以大大方方地去大陸參觀閩臺緣博物館、旅遊探親,甚至去祭祖、成家立業,還可以假裝統派騙取更多利益,然後毫無「心理障礙」地繼續自認為是異於中國人的臺灣人,也繼續把中國視為「臺灣國」的敵國。

《臺灣文化事典》

值得注意的是:臺灣師範大學是島內培養國民教育師資的最高學府,而這本旨在打造臺獨「共同的土地認同」之《臺灣文化事典》是由編寫過程中的先後兩任師大校長作序,並由該校出版發行。這表示在2004年(臺獨教改啟動十周年)時,臺灣的師範教育體系已經完全落入臺獨手中,將第一代天然獨培養成中小學老師,輸送回國民教育體系去培養下一代的天然獨,完成了整個天然獨的自我再生產機制。在這樣從各科教材、升學考試到各科師資都是臺獨的完整教育體系中成長的臺灣青年,不論其學習興趣何在,都會長成天然獨。大多數外省人後代及陸配子女為了避免被歧視,往往自幼就學會盡可能隱藏自己的家庭背景;極少數不接受臺獨觀點的學生更會被視為「異類」,受到排擠並被邊緣化。而那些所謂「品學兼優」的「校園菁英」、社團幹部,特別是「學運領袖」,基本上無一例外都是極難轉變的鐵桿天然獨,但這些「校園菁英」通常就是大陸對臺交流活動中最受歡迎的接待對象。

其實,臺獨打造的「土地(臺灣島)認同」無論在邏輯上、理論上、事實上都是站不住腳的:一、在邏輯上,若可以拿「土地」作為國族認同的基礎,那能不能說「吃澎湖米、喝澎湖水,就是(異於臺灣人的)澎湖人」(或臺南人、雲林人、花蓮人......)?二、在理論上,「歷史學」的研究對象本來就是人群或社會的歷史,如果以某塊「土地」做為敘事主體並依此切割敘事範圍,那就成了地質學的多餘分支(地質學也不會承認此一「分支」),無法解釋任何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於是根本不是「歷史學」;三、在事實上,雖然臺獨「學者」口口聲聲「破除統治者、政權、種族、國家立場」,但是他們做的卻是憑空另創一套「統治者、政權、種族、國家立場」。諸如此類,臺獨的所有論點,皆破綻百出。可是大陸對臺工作者大多只知交流、不知(或不願、不敢)交鋒,於是花了大量民脂民膏搞惠臺、交流,其結果若以政大選研中心的歷年民調來看,只是養肥了臺獨、綠化了國民黨,而島內統派原本該有的運動性卻在這種形式業績掛帥的兩岸頻繁交流活動中逐漸流逝。

 

交流vs.交鋒:雙管齊下

在佩洛西竄訪臺灣前夕,大陸東部戰區剛在8月1日傍晚發布警告:「嚴陣以待、聽令而戰,埋葬一切來犯之敵,向著聯戰勝戰前進。」不久後,一位正在北京大學讀博的臺青於2日凌晨在其臉書上貼出:

一位正在北京大學讀博臺青的臉書貼文

這位天然獨雖然正在大陸讀研,但他在大陸人很難看到的臉書上表露了真心:在他眼哩,「中國」不過是條只會叫不會咬人的狗,而且他也在熱切期待佩洛西來臺。以他為例,一方面顯示了在臺獨眼中,大陸一再警告的臺獨「紅線」已成肉眼不可見的「紅外線」,失去了震懾力;其次,這位天然獨在大陸求學多年都無法撼動他內心的臺獨認同,可見蔡英文對「天然獨」世代的信心實在不是自吹自擂。

但如果連長期在大陸生活(就學或就業)的天然獨都很難轉變認同立場,那麼大陸就必須重新思考對臺工作的方法,才有可能影響島內局勢,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

毛澤東在1925年12月1日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開宗明義,指出:「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我們的革命要有不領錯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團結我們的真正的朋友,以攻擊我們的真正的敵人。」因此,革命要成功,就需要「分辨真正的敵友」。這段名言裡面,毛將與革命有關的人分為三方:「我們」、「敵人」、「朋友」。對於這三方面的人,也應該用不同的方法應對。這就是1939年10月時,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一文中所指出的:「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這三個法寶,「統一戰線」是對「朋友」,「武裝鬥爭」(或任何其他方式的鬥爭)是對「敵人」,而「黨的建設」是對「我們」。其中,統一戰線是化敵為友以孤立敵人的重要法寶。

今(2022)年是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統一戰線政策100周年。中央統戰工作會議於7月29日至30日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強調:「統一戰線是黨克敵制勝、執政興國的重要法寶,是團結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法寶,必須長期堅持」,而「做好這項工作,…要把握好團結和鬥爭的關係,又要善於鬥爭、增強鬥爭本領,努力形成牢不可破的真團結。」這就是統戰工作的正確方法:先「分辨真正的敵友」,然後「把握好團結(對朋友)和鬥爭(對敵人)的關係」。此外,習近平還就加強和改進統戰工作列舉出12個「必須」,其中包括「必須發揮港澳臺…統戰工作爭取人心的作用」。但是,要爭取港澳臺的人心,「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仍然是統戰工作的首要問題。因此,我們首先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正視島內局勢,鑒別「真正的敵友」,接著還要看清楚「敵人是怎樣的敵人」、「朋友是怎樣的朋友」,然後才能找到適當的工作方法。

正是在這個「首要問題」上,存在著對「天然獨」特性的盲點,於是在工作方法上,就出現相應而生的前述誤區,導致多年來的對臺統戰工作,往往事倍功半,甚至適得其反。

如果我們了解了「天然獨」的臺獨認同是建立在自幼習得的一套臺獨概念/語彙上(因此難以動搖),再以說不通的「臺灣島史」及「(任意)想像的共同體」作為理論基礎及教育方法(所以仍有破綻),那麼在交流活動中就不能僅僅注重吃好玩好、參與人次,而必須認識到:天然獨世代不是僅靠交流就能改變,更需要敢於在思想上與其交鋒,這樣才有可能「把握好團結和鬥爭的關係,又要善於鬥爭、增強鬥爭本領,努力形成牢不可破的真團結」。

其次,雖說「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但是因臺灣的體量不大,因此保護、煽動臺獨的「外因」(美國為主,日本次之)實際上對臺獨勢力的壯大極為關鍵。臺獨不但高度依賴美國的支持,而且幾乎完全受制於美國的利益需求。島內作家李敖生前說過:臺灣不但自願做美國的看門狗,還要自費買狗糧。於是,我們還需要理清美國(狗主人)與臺獨(看門狗)之間的互動關係。否則和平統一的前景蕩然無存,美國導演下的兩岸鬩牆將難以避免。

一、在國家戰略層次,阻擋中國復興的首要敵人當然是美國。因此,中國必須適度逼退美國才有可能完成復興。由於美國遏制中國復興的最後手段是利用(必要時則犧牲)臺灣,所以從朝鮮戰爭以後,中美交鋒的第一線就是在臺灣。不拿回臺灣,中國就永遠受制於美國,乃至永遠不可能復興。這是臺灣問題在中國復興之路上的戰略重要性。因此,今(2022)年9月22日(紐約時間),外長王毅在亞洲協會紐約總部發表演講時重申:「臺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

二、關於如何解決臺灣問題,從軍事觀點而論,在戰略層次,當然是「只打蔣艦,不打美艦」(比喻說法)。因為中國的目的是收復臺灣,而不是消滅美國。但是在戰術層次,現在的情況,跟前三次臺海危機已經有所不同。此前中國常規戰力還不夠強,因此在前三次臺海危機中,中國在戰術上只能打蔣艦,不能打美艦,甚至打狗還要看主人,不能過於擴大。但是現在的東亞格局已變,如果中美之間爆發局部軍事衝突,衹要戰爭不升高(中國的核武及導彈打擊力量可以確保美國不敢升高),那麼中國在臺灣問題上打退美國干預只是代價問題。與此同時,臺獨在沒有美國撐腰的情況下,根本毫無勝算,而且美國的戰略已經傾向於把臺灣在中美對抗中犧牲掉,因此也沒有為了保護臺灣而出兵的決心。但是美國卻有出兵先行毀臺的想法,參見本期方略編譯之〈美國的「毀臺抗中」計畫——「覆巢」戰略〉。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在戰術上就不能夠繼續維持只打蔣艦,不打美艦,反而必須先打美艦,逼退美國的軍事力量,才能逼使蔣艦投降。換言之,必須從以前的打狗看主人,推進到打主人給狗看。

然而,這一次佩洛西訪臺,大陸的應對方式,衹是從以前的打狗看主人,進步到打狗不看主人(圍島軍演,進入臺灣「內水」),但是仍然沒有打主人給狗看(如某大陸學者主張:以軍演將佩洛西困在臺灣)。因此,臺獨(如前引那位在北大讀博者)仍然狗仗人(美國)勢,狗眼看人(中國大陸)低。這是為什麼這一次大陸雖然升高了軍演的規模,而且更加逼近臺灣本島,但是對島內的民心士氣毫無影響。

因此,大陸不但要敢於在兩岸交流中和天然獨交鋒,也要敢於在臺海危機中和美國交鋒。下一次,大陸有沒有「打主人給狗看」的決心?如果有,那麼臺灣民眾才會有感,島內氛圍才會改變,臺獨氣焰才會收斂,和平統一的前景也才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