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0日
|
甲辰年冬月廿十
連載首篇 | 上篇 (本篇文章還剩餘 100% 未讀)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剪輯 > 正文

新聞剪輯(2022年4-6月)

作者 | 編輯部
編輯部:《遠望》雜誌

〔如須轉載,請先徵求《遠望》同意,並於文首註明出處,全文刊載(不得隨意更動內容)。〕

寰宇天下|美俄交鋒下歐盟前途多舛

俄烏戰事持續已逾百日。北約否認直接參戰,但源源不絕向烏輸送武器;5月中,芬蘭、瑞典雙雙放棄中立國身分申請加入北約;儘管烏克蘭繼續遭北約拒之門外,5月底,英首相強生倡議由英國、土耳其與烏等環俄東歐國家合組新戰略組織「歐洲聯邦」以取代歐盟,美表態支持;6月4日德國宣布軍費大增至GDP 2%、派兵萬名加入北約部隊,並繼續堅定制裁俄羅斯。俄因此多次批評美國領導的北約持續煽火、無意促和。美媒《美國保守派》4月也分析稱,美為拖垮俄國將不惜「戰鬥到最後一個烏克蘭人」;6月21日美總統拜登更坦言,俄烏衝突「最好是一場拖延戰」,「我認為我們必須這麼做」。

另一方面,6月20日法國國會大選結果出爐,執政聯盟失去議會絕對多數,而質疑歐盟、強調法國自主性的極左與極右翼政黨皆有斬獲,反映選民不滿通膨嚴重。此前俄總統普京即曾警告,西方對俄制裁導致的能源價格高漲等問題終將反噬歐盟。22日,另一歐盟大國德國要求歐盟決策機制由各成員國平等的「一票否決制」改為按人口比例分配票數的「多數決制」,以「防止個別國家阻礙決策進程」,例如匈牙利就多次透過否決制度阻歐對俄制裁。但法以此舉衝擊歐盟向心力,表示反對。有專家指出,美英刺激俄烏衝突,不僅拉升了歐洲恐俄情緒,迫歐與北約綑綁、暫停戰略自主,也加劇了歐盟內部分歧,然歐盟衰弱不利於世界格局多極化。6月23日俄前總統梅德維傑夫即批評,這一代歐洲領導人是「美國背後的蒼白附和者」,為歐、俄都帶來了問題。

 

寰宇天下|俄控美違反《禁止生物武器公約》

《禁止生物武器公約》簽署屆滿50週年之際,4月6日、5月11日俄羅斯又陸續公布俄軍在烏克蘭境內發現的新事證,指控北約國家多年來在烏祕密展開一系列軍事生物項目。俄並揭示美烏當局共同非法研發生物武器且對烏公民進行非人道實驗,而包含拜登在內的「民主黨領導人是美國在烏軍事生物活動的倡導者」。鑑於美長期獨家阻擋為《禁止生物武器公約》建立多邊核查機制,5月14日俄駐聯合國代表表示,調查完成後將提報安理會按公約啟動國際協調,以進一步調查。

對此中國呼籲美方出面澄清,強調《禁止生物武器公約》必須徹底執行,「任何國家都不應成為例外」,並提醒美於韓戰期間在中朝邊境使用了細菌武器,是全球唯一曾對他國使用核、化、生物等所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國家。美則未正面回應,反發布《2022軍控遵約報告》指斥中俄未履行《禁止生物武器公約》。6月9日美國防部雖承認20年來資助46個在烏生物設施,仍堅稱其僅是公衛項目。

在此氣氛下,4月7日聯大烏克蘭問題緊急特別會議雖決議暫停俄在人權理事會的成員資格,但中、越、印、伊、埃、墨、巴西等多個發展中國家投下棄權或反對票。而隨著戰事持續,已有烏境東、南數州和喬治亞北境的南奥塞梯相繼傳出入俄意願。

 

寰宇天下|美挺立陶宛封鎖俄飛地

立陶宛在俄烏衝突爆發後加速「去俄化」,繼5月22日宣布棄用俄羅斯進口電力後,6月18日更以配合歐盟制裁為由,禁止俄部分貨物經立陶宛運往俄飛地加里寧格勒。俄方隨即召見歐盟代表要求撤銷違約禁令否則將採「報復措施」,並開始在該區域展開大規模軍演;美國則警告俄若向立動武,北約將對莫斯科宣戰。23日歐盟公開打臉立陶宛,稱無意阻止兩地互通。

加里寧格勒是俄在波羅的海沿岸最重要的軍事基地,駐有波羅的海艦隊與大量軍備,也是俄伸向中歐的前哨;蘇聯解體後成為飛地,與俄本土陸路連通須經立國。立陶宛自1991年脫蘇獨立後,即以俄為假想敵加入北約;近來更頻頻在涉華、涉俄議題上積極配合美英。6月8日俄執政黨議員以俄乃蘇聯在其境內唯一合法繼承者、立陶宛獨立程序違反當時憲法為由,提案撤銷其國家承認,政治警告意味濃厚。有分析指出,蘇聯解體以來,以德法為首的歐洲國家在歐陸安全議題上就與美英有矛盾;小國立陶宛是基於本國利益,企圖以其地緣重要性及歐盟、北約成員國雙重身分將歐盟綁上北約戰車。

 

寰宇天下|美英啟動北約全球化 劍指中俄

6月29至30日,北約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俄烏衝突以來的第一次峰會。此次峰會在開始前就宣稱為「歷史性、變革性、改變遊戲規則的」北約峰會;非其成員、不在其傳統域內的日韓澳紐等亞太四國首次獲邀與會。會議發布規劃北約發展藍圖的新版「戰略概念」文件,內容首次關注中國,並分別把中、俄定位為其「系統性挑戰」及「最直接的威脅」,呼籲各盟國提升軍費至本國GDP的2%。與之呼應,北約快速反應部隊將進行「冷戰以來最大幅度改造」,擴充8倍至30多萬人並部署至東歐前線。

峰會開始前,馬德里街頭有數千人遊行反對北約、呼籲世界和平,還有韓國人士打出「反對韓國加入北約」標語。俄則抨擊北約為「具有帝國主義性質的侵略性擴張主義組織」;接續去年美英《新大西洋憲章》的馬德里北約峰會,也被美國《外交政策》明確作為「新冷戰」形成的標誌。

1949年成立、以防禦蘇聯為目的的北約,本應隨冷戰結束成為歷史;美卻於1991年蘇聯解體前夕主導「北約新戰略概念」由「集體防禦」轉向「主動進攻」,1997年並啟動東擴計畫至今日覆蓋北歐,2001年「911事件」後又藉反恐走出歐洲,而隨著美國決定「重返亞太」、視中國為全球性競爭對手,北約現更跨足印太進行橫向合作、走向全球化。有分析指出,美藉拉山頭逼全球站隊以凌駕聯合國體系、迫使中國遵守所謂「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顯見這個世界最大軍事集團已完全質變為美維護霸權的工具。

 

四方鄰邦|日韓配合美國扼華「印太戰略」

中國在東亞的日、韓兩大鄰國,近期與美國及其領導的安全組織互動急速升溫。不僅4月7日、6月29日雙雙以非北約成員身分首次出席北約外長會和峰會,5月5日韓還成為首個加入「北約網絡防禦中心」的亞洲國家,從此參與其聯合培訓、研發、演習與情報共享。該中心負責北約軍事集團的網路戰,2008年成立以來外界即批評其名曰防禦、實則進攻;韓國的加入意味其將直接觸及亞洲。

5月20日,美國總統拜登展開任內首次亞洲行,首站韓國;次日韓美元首發表聯合聲明,同稱臺海和平攸關印太地區安全。23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會晤拜登後表示,日美「強烈反對以武力改變東海和南海現狀的企圖」,「將共同應對與中國有關的各種問題」。同日拜登於東京宣布啟動「印太經濟框架」(IPEF),推動產經、科技領域對華「脫鉤」,日韓率先響應;IPEF意在彌補美國印太戰略的短板,製造業強國日韓的加入被視為促成13國初始成員參加的重要誘因。隨後日韓並派遣本國最強戰艦前往夏威夷,參與6月底以中國海軍為假想敵、32年來規模最大的「環太軍演」。

自從中國躋身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一帶一路」倡議與「南海戰略」浮現,結盟周邊圍堵中國的「印太」概念即主導了美國近年戰略思想。隨之2017年川普明確中國為美國「21世紀最大地緣政治挑戰」,美首次以「印太戰略」替代其「亞太戰略」並重啟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對話機制」(QUAD);2021年起,拜登繼續完備QUAD為多層面安全合作機制、「印太戰略」圍堵中國的核心依託,並引入域外力量強化其海上聯合作戰能力。有分析指出,值此中美激烈競爭之際,QUAD的關鍵催生者日本在美國印太戰略中窺見其擺脫戰後束縛的歷史機遇,韓為制衡朝核壓力、擴大國際話語而尋求加入QUAD甚至北約,北約則配合美國以日韓為突破口擴張至中國周邊,在在都為南海、東海、臺海更添變數。

 

寰宇天下|美澳紐忌憚中所安全合作

所羅門群島作為美國「第三島鏈」同澳洲連結的重要一環,其總理索加瓦雷4月20日證實,該國已與中國簽署安全合作框架協議。美國威脅將對中國在所「建立永久軍事存在」「表示重大關切並作出相應回應」,美、澳、紐等國也不斷迫所放棄協議;對此所方回應稱,美二戰後遺忘該國至今「終於想起來了」,並質疑去年美英澳成立三方安全夥伴關係「AUKUS」,為何事先未與相關地區國家協商。中國外長王毅則表明雙方合作「一切都在陽光下運行」,目的是協助所國提升警務能力而非建立軍事基地,太平洋島國不是誰家的「後院」且有權不做「別人的附庸」。6月12日所國宣布中國警方已開始培訓所警,中方亦再度直言,南太地區是合作的舞台而非「零和博弈的拳擊場」。

外界驚訝一個人口不及70萬的南太島國竟成美中競爭中心。自從中國軍事實力突破美國扼華的「第一島鏈」,美決以「自由開放的印太」概念及調整軍事部署對沖此一危機,「第三島鏈」各太平洋島國即重新進入美國戰略視野。近日美海軍陸戰隊司令就稱,「所羅門群島的地理位置在二戰期間非常重要,今天仍然如此」,而中所安全協議對所國來說「好得令人難以置信」。

 

黑水兩岸|美在臺海拱火 拜登稱武力「保臺」

4月14日美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表示,臺美關係受《臺灣關係法》約束且美方將「採取一切可能的措施」確保中國大陸永不「武統」;次日,臺領導人蔡英文會見美國國會訪問團時稱俄烏衝突顯示「民主國家」應結盟共禦「威權國家」干擾,對此美參議員葛瑞姆揚言「是時候讓中國付出更龐大的代價了」。5月5日美國務院官網更新〈美臺關係〉表述,刪除「美國不支持臺獨」及「1979年美中聯合公報(即《中美建交公報》)將外交承認從臺北改為北京;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承認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等重要內容,同時增添了「美國長期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以《臺灣關係法》、美中三個聯合公報和對臺『六項保證』為指導」等矛盾敘述。首次出現該頁面的「六項保證」,係指1982年雷根政府違反中美三公報的對臺祕密承諾:不設定對臺軍售的終止期限;不修改《臺灣關係法》;不事先與大陸磋商對臺軍售;不在兩岸之間扮演調人;不迫使臺灣與陸談判;不正式承認大陸對臺的主權。5月23日美總統拜登並於日本首度公開表示,若中國大陸對臺動武則美將武力「防衛」臺灣。儘管拜登自去年起已數度宣稱美會介入臺海衝突且對臺承諾「堅若磐石」,白宮隨後仍「澄清」其對華政策未變;28日國務院網站雖再悄悄更新〈美臺關係〉論述,植回美「不支持臺獨」、「反對任何一方改變現狀」、期盼「和平解決兩岸分歧」等文字,但仍保留前版「美將依循《臺灣關係法》提供臺灣……所需防衛項目與服務」,並新增「(美)將維持能力,抵抗任何以……高壓手段而危及臺灣人民安全及社會經濟制度的行動」。另一方面,4至6月白宮分別批准對臺出售價值28億台幣的導彈技術支援和36億的海軍設備,呼應俄烏衝突後臺獨政客在島內炒作「今日烏克蘭,明日臺灣」的全民備戰情緒。

自從2016年臺獨派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當選臺灣領導人,臺美枱面上的政治互動即日益熱絡,儘管臺「邦交國」由23國銳減為14國,美仍層出不窮推出涉臺法案與決議,企圖以國內法凌駕國際法而「掏空」其一中政策的實質性內容。除2016年肯定《臺灣關係法》與「六項保證」對雙方關係的指引作用外,2017年起美又陸續祭出《國防授權法》、《臺灣旅行法》、《亞洲再保證倡議法》、《臺北法》等涉臺法案,推動官員互訪、支持臺灣參與聯合國系統與國際組織、加大對臺軍售,拜登並透過與臺簽定《設立海巡工作小組諒解備忘錄》、《美臺技術貿易暨投資合作架構》等協議,加強聯合訓練、情報共享並建立軍民協防體系,提高美臺政治、經濟與防務的實質性關係。有分析稱,臺美雙方不斷升級互動並頻繁試探一中原則底線,以及美政客日益激烈而清晰的臺灣問題表態,顯示美在兩岸關係中拱火一如俄烏衝突前夕,為扼中已不惜犧牲臺島。中國國防部亦再度表明其臺島周邊演訓就是針對臺美勾連,重申「玩火者必自焚」。

 

東番大員|臺當局建構「拒統」法律與行政網

5月20日臺立法機構通過《國安法》修法,新增「經濟間諜罪」罪則,並規定相關產業人員赴陸需事先審查,同時將「發展組織罪」一審改由高等法院進行以求「速審速決」。該修正案去年底由民進黨立委提出,被批評其針對性強;原案要求設立國安專業法庭,也被質疑「警總復辟」而一度受阻。今年3月初,臺檢調部門以「完善國安防護網」和遏阻非法挖角為由,大舉搜查在臺陸企並扣押企業人員,有官員承認其意在彰顯「中共謀我之心不死」以為修法造勢;隨後「行政院長」蘇貞昌要求檢調機關「向上溯源」以避免「假臺企、真中資」,也因其無事主檢舉在先、於法無據在後,被斥為對陸企預設立場的侵權騷擾與濫權調查。但民進黨最終仍以人數優勢完成修法。

有分析指出,該修正案係臺獨當局為配合「反中傾美」而在經濟上與陸切割,同時以嚴懲「共諜」來「制衡」《港區國安法》的頒行。2019年起,蔡英文當局及民進黨主導的立法院即以維護「國家」安全之名,陸續完成擴大「外患罪」適用範圍、防止「境外敵對勢力」來臺發展組織、約束涉密人員赴陸行為、防杜網路攻擊與假訊息、提高兩岸政治協議生效門檻等的所謂「國安五法」,以及防堵境外人士介入臺灣選罷等政治活動的「反滲透法」。此外還有「中共代理人法」或「境外敵對勢力影響透明法」等待通過。然以上都被批評為臺獨「抗中保臺」、製造「綠色恐怖」的法律機制;以司改之名推動的「國民法官法」明年元旦正式啟動,則被批評為挾「天然獨」民意以排除法官專業制約的程序捷徑。

另外,5月底「促轉會」解散後,其「轉型正義」任務交由臺「行政院長」擔任召集人的「人權及轉型正義處」於6月27日掛牌接掌,領導內政、教育、法務等六部門加入行政力量分管。由於蔡政府的所謂「轉型正義」時間上只關注1945至1992年,敘事上淡化政治受難者對中國統一民族復興的追求、對社會主義的信仰,提升層級後的「轉型正義」事業被質疑將是臺獨當局以更多行政資源扭曲變造的歷史記憶、全面接收的歷史資產。

 

黑水兩岸|李明哲返臺改口  陸獎勵國安舉報

4月13日,大陸方面宣布2017年一審宣判後當庭認罪的民進黨黨工李明哲即將服刑5年期滿,依法釋放,並將安排返臺。據悉,李自2012年在陸成立旨在顛覆中共政權的「梅花公司」後,即透過實體聚會安排成員炒作熱點事件,終以涉嫌「顛覆國家政權罪」被捕;李明哲原自稱任職於非政府組織,但至今尚無任何組織為其出面澄清。國臺辦表示,其審理過程不僅完全公開直播,且其親屬、律師皆有到場及為其辯護。

李返臺後,5月10日卻宣稱在陸受「非法的公開審判」,並改口堅稱不認間諜罪,因為「不接受臺灣『國格』被打壓」。民進黨則稱陸方「未給予充分司法權益」。對此,國臺辦回應李曾「23次撰寫親筆供詞及悔過書」,並提醒仍有「剝奪政治權利」二年附加刑在身的李明哲「返臺後仍須嚴格遵守相關的要求」。

北京6月6日並公布《公民舉報危害國安辦法》,以獎勵並保護國安舉報,動員全社會力量維護國家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