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9日
|
甲辰年冬月十九
(本篇文章還剩餘 100% 未讀)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兩岸遠望 > 正文

同文同種,未必同心

──論兩岸語言文化交流之道

作者 | 華志一
華志一:史政研究者

2021年11月30日,中國大陸國務院印發於2020年9月14日成文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度由國辦發布的全面性語言文字工作意見,其意義非同凡響。尤值得關注、但輿論較少論及的亮點,在於該文件指出要「深化與港澳臺地區語言文化交流合作……加大與港澳臺地區青少年語言文化交流力度,組織開展中華經典誦讀展演、語言文化研修等活動。加強與港澳臺地區在科技術語、中文信息技術、語言文字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加強臺灣地區語言文字政策研究」。2012年8月「兩岸合作編纂中華語文工具書大陸編寫委員會」於北京舉行成果發布會(轉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門戶網站)。其實兩岸在語文教育領域的交流由來已久,但對增進臺灣人民的中國認同卻沒太多實質助力。2012年8月「兩岸合作編纂中華語文工具書大陸編寫委員會」於北京舉行成果發布會(圖片轉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門戶網站)。其實兩岸在語文教育領域的交流由來已久,但對增進臺灣人民的中國認同卻沒太多實質助力。


乍看之下,這彷彿僅是要促進中國大陸與港澳臺之間的語文交流,但若與文件首段開宗明義所提點的「語言文字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文化的基礎要素和鮮明標誌……事關歷史文化傳承和經濟社會發展,事關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聯繫起來,箇中深意可就不言而喻。教育部亦對該文件傳達了更清晰的解說:「語言文字事業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基礎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以及「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域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適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要求,發揮語言文字事業在服務國家戰略中的作用」。

此即意味新時代語言文字政策,必須服務於包含解決臺灣問題、實現國家完全統一在內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也就是必須有益於兩岸統一;故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不單單是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漢族內部的臺灣地區人民自然也必須通過新時代的語文政策被灌注更牢固的民族共同體意識。不過該意見中有關「促統」的積極性,尚未見到官方部門或專家學者更完整地闡發,即便是教育部自身,也僅含糊地說到研製該《意見》時有「考慮面向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地區提供語言文字方面的服務和開展交流合作」。

 

臺灣人使用的「是中文又不是中文」

這也難怪,畢竟港澳臺地區同屬漢族聚居地,操用的俱是漢語,因此不少人更聚焦在少數民族的語文教育會在該文件下有何種新的變化,反而忽略對臺灣地區的影響,更遑論聯想至促統的層次。不過,既然該文件對臺灣問題的積極性已被點出,那吾人就不能不嚴肅地予以剖析和質問:面對「既使用中文、但又不是使用中文」的臺灣地區,光是加強語言文字方面的交流就能促進統一嗎?

且慢,何謂「既使用中文,但又不是使用中文」?其實意思十分簡單。從語言學來看,不管臺灣人民引進或自創多少大陸人民不熟悉的詞彙、不管臺灣人說起普通話是多麼的「臺灣腔」(嚴格說來是「閩臺腔」,因為臺灣人的普通話腔調與閩南人近似一致)、不管臺灣人多麼強調自己用的是「正體字」而非「殘體字」(即簡化字),但本質上仍是漢語、仍是中文,這絕對經得起科學的檢驗──即便兩千三百萬臺灣人民都否認也撼動不了這鐵一般的事實。然而,說臺灣人民用的又不是中文,又該當何解呢?

2022年中國臺灣歌手張韶涵登上央視春晚舞台,其受訪時脫口說出的標準普通話受到大陸人民稱許,卻遭臺獨狠狠嘲諷,顯見臺獨將「臺灣腔」視為「國家」認同的荒謬居心。(轉自微博@央視新聞)2022年中國臺灣歌手張韶涵登上央視春晚舞台,其受訪時脫口說出的標準普通話受到大陸人民稱許,卻遭臺獨狠狠嘲諷,顯見臺獨將「臺灣腔」視為「國家」認同的荒謬居心。(圖片轉自微博@央視新聞)


這意義同樣很簡單,國務院已說明「語言文字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也就是語文不單單只具備溝通的功能,同時也是傳承歷史文化的載體;人類通過語文記錄與認識外在世界,同時又通過語文所描述的世界圖景來形塑自我與群體的世界觀。因此,不少學者皆注意到語文對人類文明的積極意義,大陸哲學家孫正聿便對此歸納得極為明確:「語言並不是人的一種工具,而是人自己的存在方式;人是一種歷史文化的存在,語言則是儲存歷史文化的『水庫』;人作為歷史文化的存在,不是人去占有語言,而是人被作為歷史文化的『水庫』占有」孫正聿,《哲學通論(修訂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年,頁26。。正是在此意義上,臺灣人使用的不是「中文」。

 

臺獨異化中文 扭曲國家認同

一旦理解語言文字還肩負著構築與傳承世界圖景的功能,便不難理解何以臺灣人民使用的「不是中文」!因為在歷經日據摧殘、國民黨反共仇陸、民進黨反中拒統的三道鍘刀剜肉去骨後,臺灣人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早已被糟蹋得體無完膚,「三觀」盡毀!由此一來,臺灣人民口說手寫的中文,箇中字義與世界觀自然也不成人形,與心心念念著國家復興的大陸人民迥不相侔。因此即便兩岸雙方說著一樣的中文,甚至說著同一個詞彙,但仍總是雞同鴨講,原因就在於臺灣人「認異」於中國的世界觀使臺式中文已徹底異化。臺灣人再通過這種「不是中文」的中文生產出抹黑大陸、反中拒統、全世界都支持臺獨的虛假世界圖景,企圖藉此實現不可能成功的臺獨,大陸自然難以期待臺灣能聽懂正常的中文。

舉例言之,最簡單的「中國」一詞,無人不知這是屹立在東方具有五千年歷史的大國,也是兩岸中國人的祖國。然而謀獨拒統的臺灣,則想方設法變造歪曲「中國」,拚命想證明:臺灣不屬於中國領土、中國是近代才有的稱號,故古代並無中國,抑或詭稱「中華民國」不等同中國。這種種謬論為的全是反中拒統,讓「中華民國」被臺獨借殼作為分裂的招牌。因此若聽到臺灣人口吐「中國」二字,其內含的版圖範圍多半缺了臺灣地區,是「外國」、「你國」、「敵國」!與大陸官民所提的「中國」絕不等同,雙方概念根本是天差地遠。

而為了化解自認不是中國人的「臺灣人」卻仍拜中國神明、操中國語文、沿襲中國習俗,還在經濟上仰賴中國大陸的矛盾,臺獨甚至還把「中國」分割為「文化中國」、「經濟中國」與「政治中國」三個層面。例如曾被上海臺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倪永杰視為可以拉攏來促進兩岸統一的柯文哲,本質上如他自稱,是個「墨綠」臺獨,他便曾於2014年聲稱:「我們中國人」是指文化面,「我們臺灣人」是指政治面。2019年柯被記者提問:「你覺得我們是Taiwanese還是Chinese?」時,更明確宣稱:「在講到文化的時候,我們常常講那種Chinese;可是如果在偏到政治層面的時候,我們就常常用Taiwanese啦……你是講文化的中國、還是經濟上的中國、還是政治上的中國?文化的中國這可以接受,經濟上這個大家可以談,至於在政治上的中國,現階段就是不可能」。明乎此,就知道柯文哲在2015年對陸媒所言「一中不是問題」(暗指另有「一臺」)實與大陸的理解(兩岸同屬一中)完全相反,但是陸方卻因他這個暗藏玄機的表態而容許續辦「雙城論壇」。

實際上,中國本來就是一個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龐大共同體,豈能被分割為三個不同外延的概念而後曲解利用?更何況無論是從政治法理、歷史文化和經濟交織的層面來看,臺灣地區本就屬於中國,臺灣人民當然是中國人民。故柯文哲的說法,無疑代表臺灣人既貪戀大陸經濟利益,又想利用兩岸文化同源來降低大陸戒心,卻又要否認自己是中國人、臺灣島乃中國領土的客觀事實。但是如此荒謬的世界觀,既經不起批判的武器(法理、歷史)與武器的批判(解放軍),卻在臺灣島內大行其道!一旦有人膽敢戳破這一假象,臺獨、獨臺俱會呼天搶地,痛斥稱「傷害臺灣人民感情」、破壞臺灣的「民主自由」,動輒威脅以「國安五法」和「剪掉健保卡」相威脅,促使這虛構的世界圖景在島內更形變態強化,反過來再更加鞏固臺灣地區語文的異化與扭曲,終使這鏡花水月被臺獨深信為「客觀事實」──儘管這「事實」只存在於臺灣島上臺獨分子的主觀想像之中。

2014年太陽花反中學亂期間,參與暴亂的學生竟然公然舉出「支那賤畜,外來種滾」的侮辱標語,凸顯臺獨認同所導致的低劣三觀。(轉自郁慕明臉書)2014年太陽花反中學亂期間,參與暴亂的學生竟然公然舉出「支那賤畜,外來種滾」的侮辱標語,凸顯臺獨認同所導致的低劣三觀。(圖片轉自郁慕明臉書)


因此,在此等畸形「世界觀」中,臺灣人所說的「中國」切除了臺灣地區,「中華民國」也又被斬斷歷史源流,雖然(對深藍而言)可上溯自1912年,但在1949年後已成為「新國家」。除此之外,為了斷絕一切與大陸統一的可能性,「中國」一詞還只能代表各種負面形象,潑上各種亂七八糟的髒水,如:獨裁、極權、專制、不民主、落後、髒亂、即將崩潰、迫害少數民族等等,甚至還拿日本軍國主義從前使用的蔑稱「支那」來指稱中國。臺北地檢署更在2017年的一份不起訴處分書中,公然寫道「『支那』一詞,在我國人民之主觀認知上,大多認係『China』之中文譯音,而未含有貶抑之負面評價之意」,絲毫不知二戰結束後,駐日盟軍司令部早已確認「支那」乃歧視用語,並要求日本不許再於公文中使用。臺獨不僅美化、懷念日本殖民時期,更沿用日寇侵略中國時的辱華語彙來侮辱同胞,然後還無恥地宣稱其「未含有貶抑之負面評價」。唐詩「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竟再現於今日。


戴上臺獨眼鏡 看不到真實中國

大陸許多人以為:臺灣會全島綠化,是因為大多數臺人沒去過大陸;眼見為實,事實勝於雄辯。然而,即便每年前往大陸謀生求學的臺灣人數以萬計,早已體驗過大陸的文明與發達,更有不少外國中立媒體客觀報導大陸的繁榮和安全,但臺灣人民自我構築的虛假中國觀依舊牢不可破。被臺獨思想滲入骨髓的許多在陸臺人,也常會對大陸的長處視而不見,往往更推波助瀾地詆毀醜化大陸,藉以彌補自身不得不至「落後的敵國」謀生的病態「優越感」,以及向獨化的臺灣社會抹去自身「親中」的「嫌疑」。

既然「中國」是如此野蠻醜陋的「敵國」,那麼舉凡中國大陸的一切發展和優點,便成了臺灣人世界觀中的罪惡和恐懼。因此大陸提倡「統一」,臺灣人便以「反侵略」回應陳水扁當局在2005年於《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中將大陸通過《反分裂國家法》的3月14日規定為「反侵略日」,馬英九也不敢廢除,直至今日。;大陸倡議「一帶一路」,臺灣人就宣傳「中國威脅論」;大陸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臺灣人就盼望「中國即將崩潰」。中國大陸經歷的抗美援朝、中印和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臺灣人(包括兩蔣時期的老國民黨)全無一致對外的同仇敵愾,更感受不到「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的大國雄心;大陸突破西方及蘇聯封鎖而製造出了兩彈一星、核潛艇、航空母艦,臺灣人不但不覺得這是屬於全體同胞的大國重器,反而只感到可厭可怕;大陸連續成功舉辦夏季奧運與冬季奧運,臺灣人不但不覺得與有榮焉,卻認為大陸藉體育賽事打壓臺灣「國際地位」。

2018年臺獨曾發起正名運動,希冀以「臺灣」而非「中華台北」的名義參與東京奧運,企圖藉此偷渡「臺灣」兩字代表「國家」的分裂居心。(轉自《中時新聞網》)2018年臺獨曾發起正名運動,希冀以「臺灣」而非「中華台北」的名義參與東京奧運,企圖藉此偷渡「臺灣」兩字代表「國家」的分裂居心。(圖片轉自《中時新聞網》)


奧運之例,顯示當「中國」從臺灣人的世界觀與自我認同中排除盡淨後,「臺灣」一詞被異化出難以自圓其說的含義。原本兩岸都同意「臺灣」不過是個地理名稱或省級行政區名,因此曾長期以代表中國法統自居的「中華民國」政府,在1960年羅馬奧運時,一旦得知被要求只能以「Formosa」而非中國名義參賽,便以遭矮化為由令代表團手持「抗議中」的標語進場。沒想到如今在臺獨的語境中,「臺灣」卻成了「國號」,使得當年的矮化之舉,反倒成了臺灣人眼中首度以「臺灣」之名參與國際活動的「成就」。

 

認同錯亂是問題根源

正因此一扭曲的自我認知,2021年在東京奧運羽球男雙摘金的中華臺北隊選手王齊麟與李洋,公然以「臺灣」當國號,前者在臉書上貼出青天白日旗宣稱:「我是臺灣羽球選手王齊麟」,後者則稱「我是李洋,我是金門人,我來自臺灣……這份奧運殿堂上最高的榮耀,獻給我的國家──臺灣」。即使要引用「臺灣地位未定論」來支持臺獨,都無法把金門馬祖納入,李洋作為一個福建省金門縣人,卻把同為省名的「臺灣」當作他的「國家」,由此可見「臺灣」這詞被臺獨灌注的分裂意識有多麼根深蒂固與普遍。連曾被大陸善待、臺獨眼中的「親中」分子馬英九,也錯亂地說過:「臺灣在中華民國政府的治理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這與蔡英文移花接木的「中華民國臺灣」有何本質上的差異? 

2021年7月,中國臺北選手李洋在東京奧運男子雙人羽球項目奪金後,便在臉書上公然聲稱「我的國家臺灣」,顯然出身自福建省金門縣的李洋,把同為省名的臺灣視為「國號」。(圖片擷取自李洋臉書)2021年7月,中華臺北選手李洋在東京奧運男子雙人羽球項目奪金後,便在臉書上公然聲稱「我的國家臺灣」,顯然出身自福建省金門縣的李洋,把同為省名的臺灣視為「國號」。(圖片擷取自李洋臉書)


中國大陸出於對臺獨分離主義的防範與抵制,對於「臺灣」被臺獨賦予的「主權國家」意涵很敏感。臺灣歌手費翔及張信哲分別參加了1987年和1998年的央視春晚,其出場畫面字幕僅在兩人名後以括弧寫上「臺灣」標注其省籍。但隨著臺獨勢力日漸猖獗,臺籍藝人名後的括弧成了「中國臺灣」。但是,加上「中國」兩字並無法力阻臺獨在島內掀起反中狂潮,因此後來參演大陸春晚節目的臺籍藝人幾乎無一不被臺獨圍剿。

大陸某些人迄今仍不了解:反獨促統要對抗的是「臺灣」這詞所代表的一整套邪教式臺獨語彙和邪教式臺獨世界觀,這絕非向臺灣人多喊幾句「我們都是中國人」、「兩岸一家親」、「臺獨絕無出路」便能化解。所以任憑大陸苦口婆心、惠臺讓利、軟硬兼施,臺灣人只會認定那是萬惡「敵國」欲消滅「我國」的侵略野心、糖衣毒藥,畢竟既然「臺灣」不屬於「中國」,或者如蔡英文在去年「國慶」所言「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那何來的「統一」?既然「臺灣人」不是「中國人」,又何必共襄盛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臺灣人去大陸求學經商自然也成了「出國留學」跟賺「外匯」,因此更沒必要得到大陸好處後感恩戴德或改變國家認同,當然大陸所唾罵的「吃飯砸鍋」又於己何干?

 

領土要光復 語言文化也要光復

如此僵固又病入膏肓的世界觀,不是僅憑「加強與港澳臺地區在科技術語、中文信息技術、語言文字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加強臺灣地區語言文字政策研究」就能徹底破除,因為這涉及國家認同的大是大非,是中國認同與臺獨認同你死我活的鬥爭,絕不能以為臺灣人仍用著中文便是中國人,以為光憑加強交流就能把離心離德的臺灣人拉回統一正軌,甚至以為編出幾本史觀正確的臺灣史教材就能在統一後把臺灣社會中的分裂與殖民毒素滌淨。兩岸中國人必須認識到:臺獨早已以學術自由的名義發明理論、變造語彙,並據以重編各級學校教材,每年大批量產「人造天然獨」。他們使用的理論、語彙甚至反向輸出到大陸攪亂意識形態,例如臺獨分子吳叡人翻譯、引入的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所著《想像的共同體》一書,不但被臺獨扭曲理解為「任意想像的共同體」而作為臺獨的「方法論」,該書連同吳叡人的長序也進入大陸市場長銷不衰。故面對臺獨勢力全面把持島內政治、經濟、媒體、教育、司法等資源的嚴峻形勢下,中國大陸切不可心存僥倖,必須體認到唯有先達成政治上的一統,方能有足夠強大的力量進入島內,廓清臺獨在各領域的遺毒,從而光復遭臺獨禁錮的語文,使「不是中文」回歸「是中文」,進而以淨化後的語文重建臺灣人民的正確世界觀、國家觀、道德觀,樹立反帝反殖民的愛國意識,使臺灣人真正質變為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讓「臺灣」兩字再度融入「中國」的範疇內,回歸其最初的本義。

這場鬥爭,凡是有志統一與復興的中國人皆責無旁貸,輸不得也輕忽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