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0日
|
甲辰年三月十二
(本篇文章還剩餘 100% 未讀)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時論短評 > 正文

「二十大」之後的統獨大對決

作者 | 儲建國
儲建國:大連海事大學公共管理與人文藝術學院教授兼院長
【編按】

「二十大」,指中共將於2022年秋召開的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即,習近平第三任任期的開始。本文原題為〈儲建國:“20大”之後的統獨大對決〉,刊載於「中美印象」網,2021年7月17日。《遠望》官網轉載,除進行文字、標點符號的校正,並將缺漏字以[]補正外,僅在必要處加註說明,其他不予更動。

大陸不斷強調「兩必」此處「兩必」,指2019年7月24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新時代的中國國防》白皮書中,指出「中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宣示實現統一的政治決心。目標已定,時點何在?坊間也不斷地猜測,尤其是武統聲音漸起後,那種迫切的心態可想而知。

國家統一的時間和方式要放在「兩個大局」2020年10月31日,習近平在中共19屆5中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在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預期,中國要辦好自己的事,「全黨要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本文此處所謂「兩個大局」,即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去把握,目前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答案,然而有些判斷可以比以前更加清晰一些。

有的研究者判斷這是很快就會發生的一件事,。這種判斷不能說完全錯誤,但它取決於美臺製造突發性事件的概率。如果沒有這類事件發生,大陸就會按照自己的節奏往前走。這種節奏有快有慢,最慢的是要走到本世紀中葉此即從1949年10月1日算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一百年」的2049年。,也只剩下二十多年的時間,較快的則只有五到六年的時間,也就是在2027年此即從1927年8月1日算起,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一百年」的2027年。之前解決問題。建軍一百周年時,如果國家還處於分裂狀態,那麼人民軍隊如何向人民交待,又如何慶祝這一重大節日呢?

之所以說〔上述〕「速決論」不完全錯誤,是因為美國上屆政府鼓勵了「臺獨」勢力的膽大妄為,讓臺海處於戰爭的邊緣。拜登上台後,抄了克林頓的作業,做了點危機處理。與克林頓時期不同的是,儘管都強調「一個中國」,「不支持臺獨」,但現在美國的方方面面都在更大程度上把臺灣視為一個「國家」,更何況有《臺北法案》這樣的立法加持。美國所謂「一個中國」政策更加地空洞化,與臺灣的實質性官方關係和軍事關係〔則〕不斷提升。如果說克林頓時期的危機處理「穩定」了臺海局勢,那麼拜登的抄作業只能說「暫緩」了局勢。

這種「暫緩」讓不少人鬆了口氣,對於大陸來說,只能算喘了口氣。所喘的這口氣對於未來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大陸對臺的軍事和政治準備在「暫緩」期間會更加地充分;另一方面,「疫情」沒有像事先預想的那樣對經濟形成大的衝擊,相反,大陸獲得了新的發展機遇,這是決策者不想錯過的機遇。

第二個方面在影響對臺考慮方面可能更加重要一些,也正因為如此,拜登政府延續了上屆政府對中國經濟的打壓政策,並且力圖進行更加有效果的打壓。他似乎學習了中國統一戰線的做法,把打壓中國變成美國國內和西方世界具有高度共識性的長期政策。

臺灣問題的處理是從屬於這一政策的。這並不意味著拜登領導下的美國會千方百計地去避免戰爭,他只是不想讓美國承擔挑起戰爭的罪名。其危機處理的一個目的是想減少因美國而起的戰爭理由,一旦中國用戰爭方式解決臺灣問題,那麼美國就有可能爭取到更多的國際支持,對中國進行更強有力的打擊。

由於政治形勢、目標和心理的變化,中國不太可能像克林頓時期那樣對拜登的危機處理給予肯定,但會採取更加具有策略性的方式來處理臺灣問題。

這種「策略」的具體內容還很難清晰地看出來,但會在「和統」方面下更多的功夫,採取更加強有力的和平方式去促進統一。一些人所預測或期望的「突然襲擊」方式不太可能發生。「文攻武嚇」會變為「武嚇文攻」,也就是在更加確信的軍事手段前提下,逼迫或勸使臺灣走上實質性的統一之路。

為什麼說「實質性」?改革開放之後,大陸集中精力發展經濟,並不急於統一,所以對臺灣採取了戰略寬鬆政策;國民黨抓住這個機會,在「名義上的一個中國」原則下,搞實質性的兩岸分裂,馬英九的「三不」政策就是典型代表。為什麼在國民黨再度執政下,「臺獨」勢力仍然繼續快速發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部分國民黨人骨子裡的想法與「臺獨」沒多大不同,只是「隱獨」與「顯獨」的差別而已。民進黨再度執政後,呈現「臺獨」勢力一邊倒的局面,而且不斷拉起政治仇恨。這讓大陸不得不反思過去的戰略寬鬆政策,需要改變對「隱獨」的容忍做法,因為容忍「隱獨」就是鼓勵「顯獨」。大陸除了明確支持「統一派」之外,對其他的非「顯獨」力量採取了冷處理的做法。這種冷處理也並非一棍子打死,而是給這些力量一個機會,讓他們轉變到「實質性」支持一個中國,「實質性」促進國家統一的方向上來。對大陸的統一訴求,採取虛與委蛇的做法再也吃不開了。

在過去的臺灣選舉中,為了不給敵對勢力落下攻擊的口實,大陸採取了靜觀其變的方式,不干預選舉過程。這種方式將會改變,也必須改變。既然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政府明確支持統一勢力,反對「臺獨」勢力,何錯之有?絕不能將國際上不干涉內政原則套用在兩岸關係上,不僅要干預,而且要採取有力有效的方式干預。中國國家安全系統在這方面要多想辦法,要與美國中情局在這個問題上進行堅決鬥爭。任憑美臺進行軍事、政治勾結,而大陸卻不能越雷池一步,豈有此理!

最近民調顯示,民進黨支持度大幅下跌,這一定程度上是大陸加強軍事鬥爭的結果。「武嚇」是有效果的,但這並不意味著臺灣支持統一的民意大幅上升,很多民眾是因為民進黨「疫情」中的醜惡表現而轉變態度的。「武嚇」效果主要是防獨,如果要貫徹好中央的「促統」政策,那還得想辦法進行「文攻」。

「二十大」之後,旨在「促統」的「文攻」會有新的變化。從「促統」的政治邏輯來看,應該有如下一些做法。

首先是要促進反民進黨力量的大聯合,現在臺灣似乎有這麼一種跡象。白色力量的崛起,儘管「獨」性色彩還比較濃,但總體上是不利於民進黨的。

其次是要促進統派力量的崛起。在很多臺灣人看來,這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事,但中國共產黨具有將不可能變成可能的意志和能力。今後大陸將會旗幟鮮明地支持統派力量,堅決徹底地打擊獨派力量,層層加碼地促轉中間力量。大陸需要下定決心,將臺灣的「獨性」決定性地轉變為「統性」。強大的軍事和政治能力是這種轉變的可靠保障。

第三是將以民進黨為代表的「臺獨」勢力清除出臺灣政治舞臺。為此,大陸可以窮盡戰爭之外的一切手段。反民進黨勢力也要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若想在中國臺灣地區長期立足,就要抓住機會,與民進黨為代表的「臺獨」勢力進行毫不妥協的鬥爭。誰在這種鬥爭中出力最大,誰就是中國統一的功臣,誰就更有資格服務於臺灣人民。

第四是在清除「臺獨」勢力的過程中,重塑臺灣的政治生態,臺灣各種政治力量不再糾結於「統獨」問題,而是專心致志為了臺灣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分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尊嚴與自豪,為形成新的文明做出貢獻。若此,臺灣人民將重新獲得政治上的意義感和方向感。

大陸採取更加強有力的和平促統方式,實際上是再次給臺灣有關政治力量一次機會,也是再次給臺灣人民一次機會。如果這次機會不能夠抓住,那麼就不會再有下一次了。

歷史有時候很無奈,明明看到了萬丈深淵,但也眼睜睜地看著人們跳下去。希望臺灣人民面對新的變局,有新的覺醒和新的選擇。

(作者為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比較政治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