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6日
|
甲辰年三月初八
(本篇文章還剩餘 100% 未讀)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時論短評 > 正文

中日再次交戰的可能性上升

作者 | 儲建國
儲建國:大連海事大學公共管理與人文藝術學院教授兼院長
【編按】

本文原題為〈儲建國:中日再次交戰的可能性上升〉,刊載於「中美印象」網,2021年4月8日。本官網經作者校正並修改後轉載;註腳為編者所加。

蘭德公司的一份報告建議美國在臺灣、釣魚島問題上後退或脫身,但強調中國一旦進攻日本本土,美國要全力保護。一些中國人看到這份報告,在肯定其明智的同時,也對其強調中日可能的戰爭感到不以為然。其實,蘭德公司的這種強調是值得重視的,中日之間比中美之間爆發戰爭的可能性或許更大。

比較直接的因素還是臺灣問題。最近日本毫無遮掩地針對中國,請求美國回歸,強化美日軍事合作,劍指臺灣、南海。中國外交部痛斥日本,用了「仰人鼻息」、「背信棄義」、「引狼入室」、「令人不齒」等詞彙,可見其憤怒程度。 

日本作為一種文明,無論如何獨特,總體上是中華文明的變種。本尼迪克特用「恥感」文化描繪之,以區別於西方的「罪感」文化。這個「恥感」文化實際上源於中國「面子」文化,日本人將其進一步的制度化。這種制度化分為兩個層面:一是社會層面,日本人特別重視社會(集體)與論的壓力,並容易因為這種壓力而自殺;二是國家層面,日本人特別重視「國家意志」對個人的約束,過去這種意志來自天皇,現在則更多地來自政治精英的集體潛意識。如此制度化之後,日本人更加具有集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但同時也丟失了中國文化中固有的「自省」精神──一種更相通於西方「罪感」文化的精神。 

美國的占領在次要層面改變了日本文化,但其核心層面仍然頑強地生存下來,所作用的領域由戰爭轉到經濟,並獲得了本尼迪克特所預言的成功。日本企業產品出了質量問題時,經理層常常集體出來道歉,日本企業產品走向世界時,經理層常常以國家意志來激勵自己,打敗別國。 

這種核心層的文化既然可以從戰爭轉向經濟,當然也可以從經濟重新轉向戰爭。日本右派精英,更準確地說是主流精英,正在做著這種努力,他們要重新找回日本作為一個整體的戰爭精神和能力,其矛頭則毫不隱諱地指向中國。 

中國對此保持警惕的同時,也要對過去的中日關係進行反思。要與西方文明競爭,東亞乃至整個亞洲文明需要進一步地融合,中日融合是其中的關鍵,然而中國對此不能一廂情願。 

二戰之後,由於國共相爭,中國無法以戰勝國的身份從日本那兒獲得應得的利益,相反,為了爭取日本支持,雙方競相降價與其交住。日本利用中國內部矛盾,不僅不用支付巨額的戰爭賠償,而且拒不反省戰爭罪責,也極少有真誠的道歉。中國不計前嫌,主動伸出友好之手,似乎想以德報怨。但日本自跟中國建交的那一天起,就只是出於狹隘的利益,而且是迫於中美關係改善的形勢,從沒有真心想跟中國友好下去。當中美交惡時,日本政治精英的內心可以用「欣喜」二字來形容,過去一些暗地裡的動作現在直接放到檯面上。這也暴露了日本戰略底氣不足的弱點,只看到短期的戰略利益,而漠視長期的戰略風險。這種底氣不足一方面由於依附國地位一直改變不了,二是因為國家實力相對下降。這兩個因素都更加促使日本借重美國實現自己的狼子野心。 

看看那份《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編按:指1978年8月12日在北京簽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日本國和平友好條約》。吧!作為一個戰敗國,本應受到更多的約束,但結果受到更多約束的倒是作為戰勝國的中國。譬如說,第二條規定「締約雙方表明:任何一方都不應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或其他任何地區謀求霸權,並反對任何其他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這種霸權的努力。」這一條實際上是說中國與美國都不要在本地區謀求霸權,因為日本自己是無法單獨謀求這種霸權的。然而,第四條規定,「本條約不影響締約各方同第三國關係的立場。」這條是日本堅持要加上的,實際上意味著什麼呢?日本知道美國霸權是反不了的,日本不僅不會反,還會搞美日軍事同盟,繼續支持美國在本地區稱霸。因此,這一條實際上讓第二條變成只反對中國在本地區謀求霸權。隨著綜合國力的上升,中國才日益明白當時日本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主動伸出友好之手的戰勝國反而被戰敗國的不良之心給算計了。最近日本的表演被斥為「忘恩負義」,說明中國外交部對日本人的算計也是心知肚明的。 

為什麼日本現在的表現似乎比美國還要露骨呢?從整體上說,是對中國崛起的戰略焦慮,從局部上說,是對中國解決臺灣問題的戰術焦慮。後一種焦慮終於讓其狐狸尾巴露了出來。 

筆者曾說過,在臺灣問題上,日本比美國更不希望看到中國統一,會想方設法地拉美國阻撓中國統一。蘭德公司報告印證了這種看法,美國經過利益權衡,比較容易做到放棄臺灣,日本則對此極為恐懼。日本政治精英心裡面把臺灣當作其國家的重要甚至核心利益,臺灣的方方面面受日本影響甚深。那些頑固的臺獨分子大都把日本作為國家忠誠的對象,視自己為日本子民,而非中國子民。

近些年来,臺獨勢力更加猖獗。有激進臺獨團體自立忠誠於日本的「臺灣民政府」,奉日本正朔,年年去日本朝拜天皇生日,還訓練軍隊,曾經在臺北市舉行上萬人的遊行。一旦兩岸或中日發生戰事,只要日本或美國提供槍械,他們就會成為島內的反中恐怖分子。他們印發了一份宣傳手冊,其中寫著:「臺灣人的同胞是日本人!中國人是臺灣人的仇敵!臺灣是大日本帝國的領土,臺灣人都是天皇的子民。」臺灣當局對此採取縱容態度,其用意是明顯的。

國民黨接收臺灣後,曾搞了一段時間「去皇民化」教育,有些效果,但主要是表面化的效果。隨著兩蔣時代的結束,「去皇民化」變成「去中國化」。大陸人只是簡單地認為「去中國化」的結果是「臺灣認同」的強化,而很少有人看到這是否定過去的「去皇民比」,背後隱藏著的是「日本忠誠」。

過去常說臺灣是「美國不沉的航空母航」,其實更是「日本治外的領土」。由於國力的原因,日本只能借著美國的力量來保護這塊「領土」,李登輝差點公開地把這個說出來。蔡英文對此心知肚明,抗日戰爭紀念日,她的心在靖國神社那裡,把對中國人的殺勠變成英雄的贊歌,希望用以激勵「天然獨」的臺灣年輕人,要他們奮勇抵抗來自中國(大陸)的「侵略」。 

如果中國大陸採取強力方式實現統一,日本會拼命地拉美國介入,而且會與臺獨分子裡應外合,製造各種麻煩,不僅阻撓中國統一的實現,而且借機阻遏中國的發展。如果日本的邪惡用心得逞,中國就不得不準備用非和平方式來懲罰日本,一場大的軍事衝突就在所難免。 

由於當代戰爭與以前相比具有質的不同,最主要的區別就在於提升了相互毀滅的能力。如果中日開戰,中國就應當考慮不讓日本有反抗的機會。如果做到這一點,就會降低中美爆發直接衝突的危險。 

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中國還是隱忍為上。

(作者為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比較政治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