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9日
|
甲辰年二月廿十
(本篇文章還剩餘 100% 未讀)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社論 > 正文

謹防暗獨言論奪朱亂雅

兼論如何重整反獨促統輿論陣地

作者 | 主筆室
主筆室:《遠望》雜誌

〔如須轉載,請先徵求《遠望》同意,並於文首註明出處,全文刊載(不得隨意更動內容)。〕

兩岸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或缺的前奏。因外力造成國土分裂的國家,國格、尊嚴被踐踏,國家發展的步調受制於人,連正常國家都不算,更不可能躋身強大、偉大的國家。好在主導兩岸統一的中國大陸,不論廣大民眾還是主政者,都有促統的共識與決心,中國的統一與復興已經在望。但就在統一條件逐漸成熟、中國面臨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臺海兩岸卻出現極為弔詭的思維與聲浪,表面上它們都公開支持統一,實質上、暗地裡它們卻阻撓統一,意圖使兩岸分裂分治長期化、常態化。這些「陽統陰獨」(或稱「偽統」、「暗獨」)言論的影響力與破壞力,絕不下於明目張膽的臺獨言論,實在不容小覷。

前述所謂弔詭的思維與聲浪,主要包含兩類。第一,許多宣稱支持統一者,堅持必須以毫不涉及軍事力量的完全和平方式統一,他們甚至把「方法」置於「目標」之上,寧可犧牲「統一」目標也要堅持「和平」的方法;第二,許多宣稱支持統一者,卻十分堅持所謂「臺灣主體性」,認為臺灣擁有有別於、且足以相抗於整個中國大陸的特殊地位。這些人明知島內民眾已被反共宣傳及仇中教改洗腦多年,毫無主動接受統一的可能,卻仍堅持要以完全和平的方式才願意接受統一,或者一定要大陸先承認並尊重「臺灣主體性」(實際上就是「對統一的否決權」),然後才願意與大陸開始進行政治協商。這兩類弔詭的思維與聲浪,其實都是偷渡臺獨又誤導大陸的暗獨言論,它們不僅是兩岸統一的障礙,也將是導致臺海淪於戰火的禍首。


「和平統一」的真義

遠從1979年中美關係正常化之後,直到蔡英文當政的前一任期,北京一直對「和平統一」抱持厚望。在馬英九初次當選總統後,大陸為了給予臺灣更大空間,甚至只講和平發展,幾乎不談統一。但是北京的仁至義盡,卻只換來國民黨更加綠化、民進黨捲土重來。眼看臺灣的民心離大陸越來越遠,臺灣政壇引領兩岸協商統一、共議統一的力量已經蕩然無存,尤其蔡英文第二任期以來,美臺互相援引、互相利用以制中的態勢越來越強烈,大陸「武統」聲浪才因此而起。原本已被臺灣視為敝屣的「和平統一」四字,此時反而在兩岸某些媒體、意見領袖以及臺灣部分「統派」之間響徹雲霄。

做為中國人,我們當然期盼國家統一,而且期望統一的過程越平順、越和平越好,所以我們當然支持「和平統一」,不願見到兩岸淪於兵燹。但是要釐清何謂「和平統一」,就必須辨明「統一 vs. 臺獨」及「和統 vs. 武統」這兩組概念的區別。

一、統一 vs. 臺獨

我們首先必須認清:「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是唯一符合歷史、道德與國際法正當性的狀態;目前兩岸分治,只是近代以來中國受到帝國主義侵略而造成的暫時現象;排除帝國主義干擾是中國回歸正軌、完成復興的前提要件。

如果按照西方發明的「主權國家」概念(邊界確定、有效管轄),臺灣確實並非「自古」屬於中國領土。但是,按照中國的「天下」觀,臺灣島至遲在三國時期起就已進入「天下秩序」中,並在1684年被納入中國(大清)直接統轄的版圖。而且,前此的西班牙及荷蘭對臺灣部分地區的統治,是帝國主義對外擴張而建立的殖民統治,具有「國家以武力對外擴張」及「種族歧視」這兩項殖民統治的核心特徵,故缺乏統治正當性。但中國將臺灣納入版圖是基於國防考慮(所以在海防不成問題時,明太祖《皇明祖訓》曾將臺灣列為「不征之國」,鄭和七下西洋所向無敵,卻沒把中國打造成「日不落國」),而且漢人移民來臺也並非由政府對外擴張政策主導(所以才會屢頒「海禁」,甚至有「渡臺禁令」),這些移民背後既沒有殖民主義的國家武力支持,清朝對臺灣的統治也沒有基於血緣的種族歧視色彩,對島上原住民更採取中國傳統的「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韓愈《原道》)的政策,以致接受漢文化的平埔族都可經由科舉任官。因此,臺灣納入中國版圖以及島上原住民的漢化,都不是「帝國主義殖民統治」的結果,而是如湖廣填四川、華北居民闖關東的人群遷徙在先,中國政府被動將臺灣納入版圖在後,與前此的荷蘭與西班牙、後此的日本等殖民政權天差地遠,因而具有高度的正當性。

此外,臺灣之所以能發展成以漢人(包括漢化的原住民)為主體的社會,正是以中國人在此島上建立了統治權作為必要前提條件。社會學者陳紹馨早在1960年代就指出:「菲〔律賓〕島漢人之發展,視臺灣尤早。約於一六四零年時,菲島漢人已達四萬五千人,時在臺漢人僅有一萬人而已。但三百年後之今日,臺灣漢人已為菲島漢人之一百倍。」(頁88)而「臺灣人口…增長之基礎,實肇始於明鄭時代。」(頁111)原因是:「夫任何一地區之人口,並非如一片散沙,蓋必須某程度之組織,形成社會,方能繼續發展也。較大之人口,尤須有政治組織,而此政治組織之性質與其主權所在,對人口能增至何種規模,具有決定性之作用。荷人雖歡迎漢人來住,但其目的在於推行重商主義;漢人人口增至足以威脅其利益時,輒被壓制,甚至遭受屠殺。{{指1652年之郭懷一事件。根據荷蘭的殖民地檔案,死於是役之中國人約三千人,占當時全島漢人總數五分之一。見楊彥杰,《荷據時代臺灣史》,臺北:聯經,2000年,頁253。民進黨臺獨分蘇煥智臺南縣縣長期間,於2010年10月在臺南市永康區設立「郭懷一紀念公園」,因為臺獨稱此役為臺灣人反抗外來政權之先聲。但臺獨卻刻意忽視:一、在此役中,荷蘭人利用島上原住民(更早的外來移民)勦殺從大陸移入的漢人;二、在此役後不到十年,島上漢人迎來了另一個「外來政權」鄭成功,然後才奠定臺灣漢人人口持續增長的政治基礎。換言之,臺灣島上的漢人(包括臺獨分子)紀念郭懷一,本來應該是紀念他帶領島上中國人對抗真正的殖民政權(荷蘭),成為中國人(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前奏,而不是把郭當作反抗所謂「外來政權」(包括後來的鄭成功、清朝、日本、國民黨)的先行者。嚴格言之,從原住民的角度來看,今日的民進黨政權也是由大陸移民之後人主政,按照臺獨史觀,也應是不義的外來政權,有何臉面反對鄭成功、清朝與國民黨的政權?這種臺獨史觀,自相矛盾、違反史實,卻已成島內主流。}}在此情形下,漢人人口實難增至偌大規模。鄭成功驅逐荷人,收回主權於國人手中,以人口觀點而言,為一重要事實」(頁115),因此「鄭成功興師開闢海外乾坤,創業以遺諸子孫,後世尊崇為開山聖王,誠屬至當。」(頁116) 陳紹馨,《臺灣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人口篇》,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4年,頁88、111、115-116。所以,臺獨否認臺灣應屬中國、醜化中國人(包括鄭成功)在島上建立的政權,甚至以身上的中國血緣為恥,反而美化、懷念日本人在臺灣的殖民統治,實際上等於否定了其自身在臺灣存在的正當性及合理性。自輕自賤,莫此為甚。

反觀日本,它在1874年入侵臺灣(牡丹社事件),便是它侵略中國、破壞天下秩序(併吞琉球)的初試啼聲;1895年日本再以侵略戰爭手段從中國奪取臺灣,以及其後半世紀在此島上強行殖民統治,是以臺灣作為對中國及南洋發動進一步侵略的基地,當然不具正當性。如同更早的西班牙與荷蘭,日本也是把臺灣作為侵略中國的前哨而占有的。直到1945年臺灣復歸中國,才暫時恢復了臺海兩岸在主權關係層次應有的常態。但自1945年至2000年在臺主政的國民黨當局之統治方式是否合理正當,那是政權層次的問題,不能跟主權歸屬問題混為一談。然而自國民黨於1949年退據臺灣,到今天臺獨勢力在臺完全執政,臺灣一直甘為美帝附庸,成為美帝為禍東亞、箝制中國復興的棋子,如今甚至可能成為美帝消耗中國國力的棄子。因此,臺灣的再光復,是中國完全擺脫帝國主義干擾,達成完全統一、邁向復興的必經之路。

 

臺獨病毒基因第一特徵:「臺灣主體性」

正因「臺灣本應是中國的一部分」,因此兩岸統一是中國正常、應有的狀態,而「臺獨」就是要否定或抗拒兩岸回歸此一正常的統一狀態。換言之,不論其名義為何,「臺獨」的核心特徵就是要「與中國分離」(所以是「分離主義」之一)。因此,日本侵臺時唐景崧、劉永福等人成立的「臺灣民主國」,以及日據時期臺人在大陸成立的「臺灣獨立革命黨」,其目的是「與日本切割」,然後回歸中國,因此都不是「臺獨」。同理,無論主張臺灣的國號是「中華民國」或「臺灣共和國」,還是莫名其妙的「中華民國在臺灣」或「中華民國臺灣」,只要認為臺灣應「與中國(大陸)分離」(包括「兩個中國」、「特殊國與國關係」、「一邊一國」、「臺灣要成為正常國家」),都只是以五顏六色的偽裝加以包裹的臺獨。

已故中研院院士胡佛早在2008年就指出:「李登輝繼任總統……後運用本土認同做為號召,……處心積慮地推行臺灣主義(Taiwanism)。……臺灣主義有三個核心的內涵,其一是臺灣主體論:要建立臺灣族群的主體認同,並與中國人區隔。……其二是臺灣主權論:對內要建立本土政權,由本省人當政;對外要爭取獨立的主權,要走出去,要參加國際組織,如聯合國等。其三為臺灣的主張:要把臺灣和中國從歷史、文化、經濟等各方面加以切割,如要建立臺灣自己的歷史與文化、經濟上發展南下政策、對大陸要戒急用忍等。總而言之,李登輝的臺灣主義,就是要建立新而獨立的臺灣國。」見〈現在的臺灣,是在選舉一個國家〉,載於《新新聞》第1087期,2008年1月3至9日);經胡院士同意,以〈「選國家」的選舉談何「民主鞏固」?〉為題,轉載於《遠望》2016年2月號,頁10-14。胡佛在此一訪談中提出他的著名論斷:臺灣的選舉是在不同的「國家認同」之間「選舉一個國家」,而不是如正常民主政治下在多黨之間「選舉一個政府」。胡佛所謂「臺灣主義」,就是臺獨的意識型態或理論,其核心就是主張臺灣具有「與中國人區隔」的「臺灣主體(性)」。其他所謂臺灣的「主權」及「主張」,都是「臺灣主體(性)」的必然延伸結果。

今日臺灣島上的臺獨分子,除了極其少數的原住民,都是來自中國大陸的漢移民後代;而且此島先後被荷蘭、西班牙、日本殖民,後又被美國納入其冷戰防線,都只是將此島作為侵略中國的工具,而非為造福島上居民。因此,無論從歷史、文化、道德,甚至經濟面根據今(2021)年1月14日大陸海關總署公布數據,2020年大陸對臺灣貿易逆差達創紀錄的1405.2億美元,較前年大增226億美元。從臺灣財政部公布的統計數據來看,2020年臺灣對大陸貿易順差達866.73億美元,全年臺灣出口大陸占整體出口比重達到43.8%,較2019年提升了3.7%。可見臺灣對大陸的出口倚賴度在疫情期間不降反升。這是為什麼蔡英文當局一反當年誓死反對ECFA的態度,現在反而希望大陸持續餵給臺灣這個臺獨所稱的「糖衣毒藥」。來看,臺灣作為一個海島,固然有其特殊性,但是臺灣人民仍然是整個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而不應該自認為擁有相抗於中國的「主體性」──事實上,如果真要堅持這個島嶼擁有自外於中國的「主體性」,那既然這些臺獨分子都是在不同時期隨著「外來政權」移入的中國人的後代,於是他們都應該移回中國大陸。

但是,臺獨本來就是由被殖民者同化而造成的變態心理所產生的病態思想,有這種思想的人會認賊作父,主動引狼入室來為禍自己的祖國與同胞。如果把「臺獨」視為侵害中國整體健康狀態的分離主義病毒,那麼,臺獨病毒的基因特徵便是:主張存在著異於中國大陸、或自外於整個中國的「臺灣主體性」,然後才能基於這種人為變造的「主體性」來主張臺灣另有「主權」。因此,任何人只要主張「臺灣」(包括「臺灣人」、「臺灣社會」)具有這種與整體中國分離的「主體性」,就是在切割臺海兩岸,使臺灣與中國分離。不論他如何包裝這種異於「中國」的「臺灣主體性」,不必懷疑,他就是臺多體制國家、一中兩國、一中兩憲、一中三憲、一中各表等「理論」或概念,都有「臺灣主體性」的含意,可用來拒統,所以是獨臺所愛用(往往就是獨臺之發明)、臺獨亦可接受的詞語。部分誠心促統的人,出於想要降低兩岸衝突風險的善意,也支持這些提法。雖然他們低估了這些詞語的危險傾向,但對於他們的用心必須給予肯定。因此,對於使用這些詞語的人的真實目的,還需要結合他們的實際作為(促統還是拒統)來判定,未可一概而論。!因此,「臺灣主體性」就是臺獨病毒的基因特徵。要分辨某人或某主張是否為臺獨,不必惑於、糾纏於其欺騙性的包裝,只要看他∕它是否具有此一基因序列即可。

二、和統 vs. 武統

臺獨病毒的另一個基因特徵是「堅持『和統』,反對『武統』」。乍看之下,這種主張似乎最愛好和平、合乎人性,但是一放入具體情境,就會發現其真實目的還是要抗拒國家統一、延續民族分裂,以為外敵利益服務。因為,這種主張是先把「和統」與「武統」兩概念僅僅依據「有無涉及軍事力量」而判然二分,把前者定義成「純粹、百分之百不涉及任何武力(包括威懾)的統一」,然後把任何涉及軍事力量(即使只是備而不用)的統一都視為「武統」。這麼一來,他們就把自己打扮成和平使者,而堅持統一但不承諾放棄武力的大陸就成了好戰罪人。

問題在於:如果如此純粹的「和統」真有可能性,那麼其必要先決條件是雙方都把「國家統一」視為最高價值,優先於政權、政黨、派系、個人的利益之上。可是,從1946年蔣介石撕毀白紙黑字的五項政協決議(實即當時各黨各派協商出來的「和平統一方案」)、一手挑起內戰開始,就已證實了「中國國民黨」把一黨私利置於整個中國之上。從那時起,中國的統一就不可能完全不涉及任何武力,所差者只在使用武力的方式與程度而已。1970年代以來的歷史更加證明:這個不配冠名「中國」的「中國國民黨」寧可把它在臺灣的政權交給臺獨,也不願與大陸共議統一。現今在島上掌權的已是明火執杖、不加掩飾的臺獨勢力,那麼完全不用武力的「和統」就更不可能了。在這樣的具體情境下,若堅持排除任何武力的使用,實際上是在支持「和平獨立」,而不是追求「和平統一」。美國深明此理,因此早在1950年代就要求兩岸「停火」,1970年代起又一直反對「武力解決」兩岸問題,其目的就是要長期維持一個分裂的中國,好讓美國永遠有縫可鑽,從中漁利。反之,大陸深知純粹的「和統」毫無可能,因此雖然主張「和平統一」,但是從不承諾放棄武力──因為放棄武力就等於放棄統一。

不過,雖然「完全不用武力的統一」不可能,但「完全只靠武力的統一」也不必要。現實的、真正的「和統」與「武統」之別,不在有沒有用到武力,而是在統一過程中武力發揮作用的方式。《孫子兵法》〈謀攻〉篇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卒是古兵制的單位,百人為卒,卒長又稱百夫長。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基於《孫子》的智慧,大陸戰略學者張文木早在李登輝、陳水扁時代就指出:「臺灣問題的實質是中國海軍張文木所稱「海軍」概念,已脫離其傳統的「兵種」含意,而是指「國家海上戰略力量」的總稱。見其《世界地緣政治中的中國國家安全利益分析》,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236,注2。問題,而在臺灣問題上,中國海軍問題又實質上是祖國和平統一問題:要實現臺灣連同其合理的現代文明成果完整平順地回歸祖國(按:即「全國為上」),非海軍大規模地發展則不可能」;「大規模地發展中國海軍是解決『臺獨』的關鍵。…臺灣只有被抱在中國海軍的懷裡,才會有臺海的『和平統一』。在這方面,毛澤東同志當年解放北京的『北平方式』大有可借鑒的地方。臺灣好似當年的北平,其經濟成就也好似故宮珍寶,不要破壞,一定要安好無損地成為中國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張文木,《世界地緣政治中的中國國家安全利益分析》,頁235、388。後段引文亦見於《遠望》2016年3月號轉載之張文木〈太平洋地區地緣政治格局與臺灣問題〉,頁17。由此可見:「和平統一」的關鍵不在「(完全)不用兵」,而是在「不戰(而屈人之兵)」,但這一定要在「大規模地發展中國海軍」、取得震懾、遏止「和平獨立」的實力保證之後,「和平統一」(「實現臺灣連同其合理的現代文明成果完整平順地回歸祖國」)才有水到渠成的可能。換言之,「和平統一」不是徹底「不用兵」──那反而會導致「和平獨立」。唯有善於「用兵」,用到「不(需)戰」,才是通往「和平統一」的唯一道路。

中國人要洗雪百年國恥,絕無可能坐視當年被日寇強奪的臺灣成為外國,繼續扮演美日威脅中國東南國防的「不沉的航空母艦」,長期緊鎖中國東出大洋的大門。但是,大陸從來沒有像國民黨反共宣傳所捏造的想要「血洗臺灣」;中國人統一臺灣的過程更不會像窮兵黷武的日本,在乙未割臺之役那樣以「留島不留人」的決心殺遍全島。「以武止戈」是中國人的傳統智慧,也是「和平統一」的必由之路。在現實中,「武力反獨」(或「武力反分裂」)是「和平統一」的前提要件,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如果做不到有效的「武力反獨」,那麼就沒有可能「和平(不戰)統一」。

說到這裡,那些「和平天使」必會追問:如果大陸接受臺灣獨立,那麼兩岸不就有可能獲致長遠和平?於是,「破壞和平」的「鍋」又甩到大陸身上。但是,我們回看歷史,施琅在擊敗明鄭政權後,於1684年寫了一封載入史冊的《恭陳臺灣棄留疏》上奏康熙帝,首先就指出臺灣在地緣政治上的險要:「臺灣地方,北連吳會,南接粵嶠,延袤數千里,山川峻峭,港道迂迴,乃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然後他提醒康熙:「此地原為紅毛(按:即荷蘭人)住處,無時不在涎貪,亦必乘隙以圖。一為紅毛所有,…必合黨夥竊窺邊場,迫近門庭。此乃種禍後來,沿海諸省,斷難晏然無慮」,因此「臺灣一地,…實關四省之要害。…棄之必釀成大禍,留之誠永固邊圉。」於是康熙不棄臺灣,以防「大禍」再起,而決定將之收入版圖,「永固邊圉」。兩百多年後,甲午戰敗,中國被迫割臺,換來的不是和平,而是列強(尤其日本)的步步進逼,中國幾乎亡國。直到1931年起歷經14年抗戰,才收回臺灣。在日本據臺的半世紀裡,日寇利用臺灣做為基地,攻擊中國大陸、海南島、南洋各地。戰後不久,美國又以此島作為圍堵中國的第一線,藉助國民黨海軍騷擾大陸沿海、空軍偵察大陸內陸,直到今天還在利用島上的雷達與監聽設備偵搜大陸情資。而且,1989年的北京風波、2019-20年的香港動亂,甚至疆獨、藏獨的背後,都有臺灣的身影。現在美國又不斷加強對臺軍售,試圖利用臺灣消耗大陸國力,遏阻中國復興。如果中國容許香港「高度自治」都無法滿足英美等國裂解中國的圖謀,那麼現在美國已經公然以中國為敵,即使大陸願意容忍臺獨,美國又哪裡會讓臺灣海峽風平浪靜?

綜觀過去四百年來的歷史,只要臺灣不在中國治下,就必成為內憂外患的禍源,而且自古已然,於今尤烈。因此張文木寫道:「與20世紀50年代不盡相同,臺灣問題已不僅僅是中國主權問題,它更是影響中國實現其發展權的問題。…臺灣問題…牽動著中國現代化全域。臺灣是我國東南經濟黃金地帶的前鋒保護屏障,失去臺灣,海上威脅就會直逼中國產值尤其是高技術產值增長的黃金地帶,這是任何一個大國都不會容忍的。…國家安全一定要有外圍地區,何況臺灣是在我們主權範圍內的地區。…我們說臺灣問題牽動中國現代化的全域,還因為『臺獨』一旦得逞,且不說南沙地區難免有連動效應,而且還會反向拉動中國東南沿海的離心傾向。…如果我們經濟發展反導致中國分裂,那就不是我們發展經濟的目的了。」張文木,《世界地緣政治中的中國國家安全利益分析》,頁388、389;〈太平洋地區地緣政治格局與臺灣問題〉(《遠望》2016年3月號),頁17、18。如果北京無力阻止這樣的結果發生,那麼不但中國可能因內亂而崩解,中共的執政地位也將不穩。面對如此巨大的風險,我們可以斷定:設若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是中國領導人,只要他們從中南海遙望臺灣,也絕不會坐視臺灣獨立而無所作為。美國林肯總統在1861年3月4日第一任就職時也遇到美國進一步發展的阻礙,就是南方各州傾向脫離聯邦而獨立,於是他在就職演說中勸告那些分離主義者:「內戰這一重大問題,不繫於我的手裡,而繫於你們手裡;(聯邦)政府不會攻擊你們。只要你們自己不當侵略者,你們就不會遇到衝突。」

中國人深知《司馬法》所言:「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因此中國人從不好戰,但也決不會忘戰。在蔡英文初次上台後,大陸國臺辦主任張志軍於2017年3月6日公開說:「臺獨之路走到盡頭就是統一,但是臺獨之路走到盡頭那種統一的方式必定會給臺灣社會、臺灣民眾帶來巨大的傷害,他們必須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今(2021)年1月28日,北京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就臺灣問題答記者提問時更直接指出:「『臺獨』就意味著戰爭!」這不是因為中國人好戰,而是臺獨將逼使中國人別無選擇──正如同1861年時美國南方各州逼使林肯總統別無選擇一樣。

2017年4月24日,馬英九應邀至聖約翰科技大學演講上,被問及其對兩岸統一的看法,他答道:「在任內8年期間,一直都是以民主、和平為要求,因此『和平統一』是最起碼的,且應該更進一步調整成『民主統一』,要讓雙方人民都能接受最重要。」

2017年4月24日,馬英九應邀至聖約翰科技大學演講上,被問及其對兩岸統一的看法,他答道:「在任內八年期間,一直都是以民主、和平為要求,因此『和平統一』是最起碼的,且應該更進一步調整成『民主統一』,要讓雙方人民都能接受最重要。」


臺獨病毒基因第二特徵:強調「和平」避談「統一」

總之,不論是1860年代的美國,還是2020年代的中國,都只有走向統一,才有和平。「和平統一」等於「和平」加上「統一」,二者缺一不可,不可能捨棄「統一」還能得到「和平」。如果在現階段臺獨已經成為島上主流之後,仍然只堅持絕對的「和平」(反對武力反獨)、避談(或拒談)「統一」,實際上就是支持「和平獨立」,最終反而會導致兩岸兵戎相見。這些「和平天使」中,某些人還在嘴上掛著各式各樣「支持(遙遙無期的)『終極統一』」、「不排除統一」、「統一是選項之一」等說詞,其實都只是「和平獨立」的偽裝。他們心中所好,不在「和平」,而在「獨立」。這些假裝「反戰/愛好和平」的暗獨(或「偽統」),正是現階段兩岸淪於兵燹的最大風險所在。

四川成都武侯祠「攻心聯」云:「從古知兵非好戰」。中國人知兵而不好戰,因此既不癡望和平,但也不會迷信武力。只有窮兵黷武的人才會偏好純靠軍事上的「百戰百勝」完成統一,也只有死硬臺獨(或「偽統」)會最終逼使兩岸淪於兵燹。反之,正因中國人愛好和平,才會同時堅持「和平統一」與「武力反獨」,因為唯有遏止臺獨,中國才能走向統一,兩岸才有和平。所以,「堅持和平統一」和「堅持武力反獨」之間不但不矛盾,反而存在著相輔相成的辯證關係。若真企盼「和平統一」者,必堅持「武力反獨」;反之,凡是在現階段臺獨當道時仍堅持「絕對和平」而反對「武力反獨」者,不論他們如何詭辯,都是臺獨或其同路人(偽統),也都將是導致兩岸淪於戰火的禍首。

於此,我們可識別出臺獨病毒的第二道基因序列:強調「和平」,避談「統一」。

 

臺式弔詭:反臺獨不等於支持統一

在反獨促統大業上,明辨「敵、友、我」,鞏固我群、團結友人、打擊敵人,乃是第一要務。如果敵友不分,甚至認敵為我,都將瓦解我方戰力與士氣,絕難達成統一目標。本文前半段釐清「和平統一」的真諦及其必要條件之目的,一來是為了明辨「敵、友、我」;二來是為輿論戰、思想戰提供理論武器。輿論戰、思想戰是不見煙硝的激烈戰爭,其重要性不亞於軍事戰、經濟戰。我們不得不指出:輿論陣地中統派已經明顯居於劣勢與守勢,許多統媒不是嚴重迷失,就是已被獨派收編,陽統陰獨。臺灣是如此,大陸的情況也不容忽視。

明確主張、宣揚臺獨者,他們的居心與謬論及其對統一大業的危害,眾所周知,不屬於我們所要討論的範圍。反而是許多宣稱支持統一(或宣稱反對臺獨)的媒體、團體或個人,他們的言行卻暗藏「偽統」、「暗獨」玄機,一般民眾和有關單位不易察覺,遂任由這種言論大行其道,其危害可能遠甚於明目張膽的臺獨論述。

兩岸反獨促統的輿論陣地,其性質、生態有別。

在臺灣,歷經皇民化、反共、獨化、自我再皇民化的長期影響,主流媒體只剩旺中集團勉強堪稱統派,但卻問題重重(如下述);至於一貫明顯採取獨臺、反共立場的《聯合報》,也被視為統派,那當然是錯誤歸類,不值深論。(立論精確但影響有限的小眾媒體,不在本文討論範圍。)

旺中媒體集團(含《中國時報》、《旺報》、《工商時報》、中天電視、中國電視等)表態統一「立場」時旗幟鮮明,為臺灣所少見,他們因此被稱為統媒或紅統。可惜的是,他們的言論在有意、無意間常羼雜了臺獨與獨臺的多種思維,讓閱聽者無所適從,旺中因此無法充分發揮撥亂反正的功能。何況當他們在闡述統一的「道德正當性」時,常含糊其辭,或者僅闡述表層的道理與是非,關鍵、深層的部分常付闕如。堂堂臺灣第一「統媒」,立場表態竟遠勝道理陳述,他們不時偷渡的臺獨或獨臺思維,又常被大陸因誤信旺中而大量轉載,造成不可估量的負面效果,令人扼腕。

 

暗助臺獨的大陸輿論與媒體

在大陸,追求兩岸統一、民族復興本為全民共識,輿論、媒體應無統獨之分,但基於下列幾項因素,大陸竟也出現看似支持統一實則暗助臺獨的的輿論、媒體。

第一,大陸不少人迷信、崇拜西式的民主、自由、人權,認為臺灣的政治、社會體制優於大陸,大陸應向臺灣學習。兩岸一旦統一,臺灣體制就無法繼續施壓大陸,逼使大陸「進步」,因此他們其實並不樂見統一。可是明目張膽反對統一又於法不容,他們就在表面打著反獨促統旗號,暗地裡卻以宣揚「臺灣主體性」、宣揚臺灣民主成就、把臺灣反中情緒嫁禍給大陸等方式,偷渡臺獨理念,妨礙統一進程。

第二,大陸不少人把臺灣視為新奇、有趣而調皮的地方,他們看不出已被臺獨綁架、洗腦的臺灣社會,視中國為頭號敵國,全島已凝聚出敵對中國的堅定勢力。大陸媒體不察,常以友善、正面的態度,報導、轉載臺灣的政壇花絮或選舉過程。綠營反中的政客,竟然也獲得大陸媒體的青睞,實在匪夷所思。《海峽新幹線》在2020年12月14日刊登〈民進黨內的「世堅男兒」與「亂室佳人」〉一文,以極其正面、風趣、活潑的方式介紹遭綠營攻擊的獨派民代王世堅與高嘉瑜。我們必須指出,敵人的敵人,不見得就是同志。即便獨派內部偶而出現爭鬥,但他們爭的是利益,鬥的是無關統獨的其他原則。在國家認同層面,他們的立場是一致的,中國永遠是他們的共同敵人。大陸如果見綠營內鬨,就見獵心喜,那是天大錯誤。與此類似的情況,發生在蔡政府蠻橫關閉中天新聞頻道時,許多綠營人物如陳水扁、呂秀蓮、施正鋒等,都出面指責蔡政府違反言論自由,大陸或臺灣統派如果因此便視他們為友,那就大錯特錯,因為他們只是質疑、反對蔡當局處理中天的手法(甚至只是反對蔡當局中的具體個人),並未反對、攻擊蔡英文的臺獨反中立場。

第三,大陸對臺系統和媒體不了解臺灣拒統、反中的本質,常「以中國人之心,度非中國人之腹」,一再主動為臺灣拒統、反中行徑找下臺階,並且把臺獨紅線不斷內縮到幾乎只剩「正名、制憲」才算臺獨。難怪大陸媒體(以及官方)一再宣稱「臺獨只是一小撮人」;難怪臺灣許多陽統陰獨的拒統言論,只要避開臺獨的關鍵字,或只要出現對獨派的批評,或只要出現僅屬口惠的「(終極)統一」、「一中各表/九二共識」、「兩岸一家親」,就被大陸媒體友善轉載,進而扭曲、影響大陸民眾的認知。雖然根據錯誤、狹義的定義,臺獨「只是一小撮人」,但是支持統一的臺灣人則是「更少的一小撮人」。統一的障礙其實並不只是「一小撮」的鮮明臺獨派,而是占臺灣絕對多數的暗獨拒統派。由於大陸尚未充分了解此一冷酷事實,媒體與輿論在解讀、評論臺灣事物時,就出現寬以待敵、為敵所乘的憾事。

7aec319c-89bf-4d2a-9110-b60089f563e3.jpeg

許多宣稱支持統一(或宣稱反對臺獨)的媒體、團體或個人,他們的言行卻暗藏「偽統」、「暗獨」玄機,一般民眾和有關單位不易察覺,遂任由這種言論大行其道,其危害可能遠甚於明目張膽的臺獨論述。


反對一國兩制的《中國時報》

2020年12月19日《中國時報》的小社論〈統一,先讓人心服〉,部分內文如下。

大陸重量級涉臺學者近期編撰的《兩岸關係40年歷程》,認為大多數臺灣民眾對和平統一抱有疑慮,呈現『獨升統降』趨勢,但也同意維持現狀者仍居大多數。大陸學者的敘述出現弔詭之處:維持現狀算獨或統?就受訪者的主觀想法,選擇維持現狀代表反對臺獨,大陸學者卻強制納入臺獨項下,這不是客觀評論所應為。正確的解釋應該是,多數臺灣人並不主張臺獨,但大陸需要說服臺灣人,為什麼應該統一。

了解兩岸局勢者都知,臺灣社會的國家認同只有統或獨兩種互斥選項,臺灣自外於中國大陸70餘年,其「現狀」本就是「無獨立之名,行獨立之實」。真心求統的臺灣,應該「維持現狀,邁向統一」。但是臺獨興起後,臺灣主流民意不是藍營的「維持現狀,拖延統一」,就是綠營的「維持現狀,伺機獨立」。兩者都拒絕統一,他們細微的差別只在於是否想亮出臺獨招牌而已。《中時》文中大陸學者對臺灣民意的解讀是正確的,這篇小社論詭辯「維持現狀代表反對臺獨」,卻不敢論證臺灣雖「維持現狀」,但到底正「邁向統一」?還是「拖延統一」,或「伺機獨立」?照說反對臺獨就應該支持統一(因為統獨互斥,沒有模糊空間),但大陸的日益強大,及其顯示的促統決心,讓許多「理性」臺灣人不願採取旗幟鮮明的臺獨立場,就轉以「反獨」敷衍北京,換取臺海的和平以及大陸的讓利;但他們又料定北京投鼠忌器,不會以「拒統」者為敵,因此選擇「維持現狀」,以拖待變。

《中時》如果不是不了解臺灣獨化的嚴重程度,就是刻意粉飾太平、誤導視聽。我們即便善意解讀《中時》此文的目的,是想讓北京放心,不要對臺動武(其實這並非反獨促統的有效方法),但該社論又說大陸需要說服臺灣人,為什麼應該統一,此話一出,足以證明此文作者對於統一毫無誠意,而且不了解、不相信「統一」符合臺灣的大義與大利──符合義與利的美事,臺灣自當全力以赴,何須大陸來說服?

人人公認的臺灣頭號統媒《中國時報》,從未要求過「綠營需要說服臺灣人,為什麼應該獨立」,卻要求大陸需要說服臺灣人,為什麼應該統一。我們很難期望這樣的《中時》闡述反獨促統的道德正當性,啟迪民智、撥亂反正。難怪當蔡政府強勢關閉中天電視新聞頻道時,旺中集團也只能訴諸低層次的「言論自由」。明眼人都知道,當「大敵」當前,「言論自由救不了中天電視」(這也是2020年11-12月號《遠望》的社論標題),唯有說透統一符合大義與大利、駁倒臺獨的正當性與合法性,才救得了中天。臺灣反獨促統言論陣地的窘境,但看旺中的「色不厲而內荏」表現,就可見一斑。

2021年1月26日《中國時報》的社論〈蔡政府應有「我們的一中政策」〉又說:

「如果臺灣……,完全看美中兩強的臉色調整說詞,左右搖擺,民進黨念茲在茲的『臺灣主體性』將一點點被消磨,最終只會變成中美世紀競爭結局的一個註腳而已。」

「蔡政府2016年以來,堅持以《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也捍衛臺灣的自由民主、生活方式,同時深化對美互信,難道不也可以用『我們的一中政策』作為概括嗎?

『我們的一中政策』不同於國民黨的一中各表,也完全不同於北京以『一國兩制臺灣方案』為最終目標的對臺路線,但這樣的表述不僅符合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亦與美方的臺海政策相通相容,或許可以給兩岸和平、交流、合作打開新的空間。」

在美國挑起的中美對峙戰局中,臺灣不但不應自充美國的棋子、棄子,還應與大陸同心同德,共抗外敵。臺灣社會缺少這種正確認知,雖屬遺憾,但也早在意料之中。可是號稱統媒的《中國時報》,竟然也以「臺灣主體性」(臺獨的第一項基因特徵)期許民進黨,別在中美世紀競爭結局中只成一註腳而已。在中美對決中,臺灣如果扮演越重要的角色(這似乎是《中時》此文的期許),那就是中華民族越大的災難。

更駭然的是,《中時》標舉的「我們的一中政策」竟然完全不同於北京以「一國兩制臺灣方案」為最終目標的對臺路線,卻又可與美方的臺海政策相通相容,甚至詭稱這樣的表述符合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單憑這三段話,就足以斷定此文挾帶違背中華民國憲法精神與體制的標準臺獨、獨臺思維。《中時》眼中的「我們」,不是僅指「臺灣(不含大陸)」,就是僅指「臺灣(隱含美國)」,但一定不是指「兩岸的中國人」。

《旺報》的頭版長期刊載蔡衍明董事長的宣示:「九二共識就是兩岸是一家人的共識。無論從歷史、血緣、文化,臺灣人就是中國人。我們都是同一國的,所以當然要相挺。」這段表態之言和上文所說之理形成尖銳、諷刺的對照,讀者應該相信何者?

b1e78b19-ae5e-449a-bd26-9252afad2b56.jpeg

0642491f-e397-467c-b86b-57f5136083c4.jpeg

上圖的第一則為2020年12月19日《中國時報》的小社論〈統一,先讓人心服〉,第二則為2021年1月26日《中國時報》的社論〈蔡政府應有「我們的一中政策」〉。此二文的字裡行間顯露《中時》的臺獨思維。圖片擷取自〈統一先讓人心服〉、〈蔡政府應有「我們的一中政策」〉,分別刊載於「中時新聞網」,2020年12月18日、2021年1月26日


肯定習近平和蔡英文的《多維雜誌》

主體在大陸、立足北京、輸出海外(同時在港、臺發行)的《多維》雜誌,其負責人獲北京要員認可、支持,其言論又常被官媒轉載,它的政治立場應當無庸置疑,本該是統媒的標竿。但是長期以來,《多維》有關兩岸關係與中美關係的立論,不僅言詞閃爍、模稜兩可,甚至偷渡臺獨、反中思維,讓不知內情者幾乎以為它是靈巧版的《壹傳媒》。肯定習近平的文章和肯定蔡英文的文章,竟然先後出現在同一本雜誌,這就是《多維》的特點。

2020年1月蔡英文以摧枯拉朽之勢,勝選連任。蔡的狂勝以及綠營的完全執政,代表獨派完全征服、掌控臺灣,也預告兩岸關係將困難重重,這顯然是關心中國前景者的警訊與噩耗。但是《多維雜誌》卻在12日刊出祝賀蔡〈勝選連任〉的社論,並且好整以暇地列出〈給蔡英文的八個建議〉。

蔡英文及民進黨是分裂祖國、挑撥兩岸的元兇,是阻饒國家發展、陷人民於兵燹邊緣的罪人。對於這樣的人,《多維雜誌》長達萬餘字的社論裡,不但未見一句嚴厲的批評,甚至連規勸蔡回歸九二共識的場面話也沒有。再看《多維》提出的八項建議,包括「一、確保臺灣主體性;二、確保臺海和平;三、正視分配不公建立經濟民主社會;四、提升臺灣經濟活力;五、弭平社會政治撕裂;六、超脫統獨意識形態;七、回應百年變局妥善安置臺灣;八、成爲滿足人民期許的政治家」,其建言內容不是同流合汙、沆瀣一氣,就是顛倒是非、與虎謀皮。茲略評如下:

一、如前所述,「臺灣主體性」本就是包裝臺獨的有毒詞語(臺獨的第一項基因序列),卻被《多維》合理化成臺灣拿來抗衡大陸的藉口,一面說臺灣主體性被臺獨綁架是對歷史的誤會」一面卻給出助長實質臺獨的建言。該文要求大陸必須「尊重臺灣人素樸的主體與本土認同」,更是謬論。大陸對地方認同與文化從不壓抑,各地學校都有地方文史的選修課程,但臺灣的所謂「本土」與「主體」就是帶有獨立建國的分裂意味,大陸爲何要尊重?習近平講出「尊重臺灣人的特殊歷史心態」已屬最大善意,《多維》却還要求大陸突破底線,進一步吞忍,這不就是鼓勵臺獨?

二、構建兩岸和平的唯一之路就是統一,最低底線則是承認九二共識、認同兩岸同屬中國,但此文却隻字不提。《多維》可能既要迴避自己「紅媒」的標籤,拒絕促統,但又要討好臺獨市場,故在「確保臺海和平」項下發出一些不著邊際的空話,形同鼓勵臺灣發想一套能忽悠大陸的和平分裂論述。高唱和平,卻不促統,正是臺獨病毒的第二項基因序列。

三、資本主義的貧富差距流毒絕非臺灣獨有,第三世界受害尤深,大陸亦然,本文將臺灣分配不公的困境特殊化、放大化,並且卸責給一再對臺讓利的大陸,非常偏頗、不公。太陽花運動的爆發,肇因於國家認同的衝突,不是分配不均的問題。《多維》不抨擊臺獨,卻寄望蔡英文正視分配不公,這豈不是緣木求魚、請鬼拿藥單?

四、該社論知道:臺灣要提升經濟活力,不能忽視大陸市場。但是《多維》連鼓勵民進黨承認九二共識都說不出口,却呼籲臺灣別忽視大陸市場,這豈不是「只賺你錢,統一免談」的吃飯砸鍋邏輯?如果這是可行之道,莫非《多維》也是在鼓勵臺灣創造出北京能接受的臺獨論述,好讓臺灣繼續享受大陸紅利卻不必統一?

五、該文雖知選舉撕裂臺灣社會,但卻把弭平撕裂的任務寄望在蔡英文身上。撕裂臺灣的元凶正是主張臺獨、反中的綠營,《多維》不究根源,卻只空泛地呼籲蔡英文不要炒作統獨問題,這等於是和稀泥、包容臺獨的猖獗。

六、臺灣意識形態的來源就是反共、仇中以及西方自由主義,只有統一、重建中國認同、重塑中國文化自信以及實事求是的觀念,才能破除這些魔障。《多維》只說要超脫統獨,但却不敢點明統、獨分別代表義與不義,顯然他們不願得罪臺獨,甚至希望以建言得到臺獨接納。臺灣果如《多維》所言「摸索其他多元的指引」,難道就可讓臺灣人做出明智的統、獨抉擇?還是治絲益棼,亂上添亂?

七、冷戰期間,臺灣其實是美國的軍事、政治與經濟附庸,但《多維》竟然認為臺灣過去在冷戰中占到一個好位置,被美國劃進防堵蘇聯爲首的共産勢力東進的前線。基於這種自我矮化、以美國馬前卒為榮的心態,他們「回應百年變局,妥善安置臺灣」之道則是指出:臺灣經濟上靠大陸更近,政治上則靠美國更近,因此蔡政府在國際結構變動下,……,要以臺灣整體利益爲出發點,……,審慎平衡臺灣與美、中之間的關係;……,讓臺灣在面對百年變局的過程中,能夠獲得充分的尊重與空間。這完全是臺獨的心態與立論,因為有心求統的臺灣,根本不必、不願「平衡臺灣與美、中之間的關係」。而且,在美、中之間(也就是中國之外)還能尋出一個「臺灣整體利益」,這就是前述胡佛院士所言:從「臺灣的主體」衍生而出「臺灣的主張」。

八、對於兩岸關係有基本了解的人,應不至於把蔡英文奉承爲「政治家」,更不會期許她確保臺灣的主體性,維繫臺海之和平安全,重視民生經濟與經濟民主,擘劃臺灣的核心産業發展,正視臺灣社會的不平等與分配問題,不利用政治力過度介入社會議題,進而撕裂社會,亦不被意識形態綁架,要能以超群的外交手腕、宏觀的國際眼光,應對臺灣即將面對的種種考驗。這些期許形同鼓勵民進黨搞和平臺獨、繼續哄騙大陸以牟利,絕非心存統一者所該為。

總之,《多維》對民進黨的批判始終限於細微之處,且聚焦於民生方面,故意迴避統獨的大是大非。莫非連臺灣境外的統媒,也需要討好蔡英文與民進黨?統派在輿論陣地的窘態,豈非已經無以復加。

20f182f4-5f57-4609-9990-92538083ef30.jpeg

22d569e4-c6b7-473f-a9cc-924cee998a4e.jpeg

《多維》在〈勝選連任,給蔡英文的八個建議〉一文中針對蔡英文的連任不僅給予祝賀,還好整以暇地向蔡英文政府提出八項執政建議。畫面擷取自〈多維社論:勝選連任,給蔡英文的八個建議〉,《多維》雜誌,2020年1月12日。


明獨率獸食人易防 暗獨奪朱亂雅遺患

由於大陸深知「武力反分裂」是走向「和平統一」的唯一道路,因此才會制訂《反分裂國家法》,也才會在美國與蔡英文當局日益合流之際升高對臺獨的軍事壓力。面對大陸的軍事壓力,以「偽統」面目出現的臺獨自然越來越多。但是,我們只要檢驗他們思想言論中有沒有出現以下兩段臺獨基因──主張臺灣具有自外於中國的「主體性」,或主張絕對的「和平」(反對武力反獨)──那麼是「統」是「獨」,就難逃法眼。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明獨率獸食人,鮮明易防;但暗獨奪朱亂雅,令人不防,反而養癰遺患,甚至可能在統一以後仍然繼續為禍中國。我們憂慮輿論陣地普遍存在的陽統陰獨現象,如果連「統媒」都充塞偽統、暗獨言論,反獨促統的輿論戰等於全面潰敗,如此則不但「和平統一」很難,連「統一之後的和平」也無法確保──香港就是在回歸22年之後,被信奉「香港主體性」的港獨份子煽動,造成一年多的反修例暴亂。值得強調的是,香港動亂中,港獨以「和理非(和平、理性、非暴力)」的冠冕堂皇訴求,掩飾其暴動、分離本質,正是陽統陰獨者以「臺灣主體性」和「和平統一」偷渡臺獨的殷鑑。

為了防患未然,我們決定從下一期開始,開闢「去偽存真辨統獨」專欄,持續列舉、指證橫跨臺海兩岸具有誤導作用的偽統暗獨言論,以免它們積非成是、以偽亂真,阻礙反獨促統大業。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我們位卑未敢忘憂國,只能以逆耳忠言,盡匹夫之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