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局和中美關係有了些變化,兩岸又多了些和平之夢。其實,從短期來說,和平並非難事。美國不會主動進攻中國,臺灣也不會主動進攻大陸,只要大陸不啟動武統,兩岸就處於和平狀態,中美也不會陷入戰端。然而,這種和平是不可持續的,或者說,這種和平持續得越久,未來發生戰爭的可能性就越大。問題只是讓哪一代人來承受戰爭的痛苦而已。
在當前的兩岸關係上,沒有前提地空談和平是極不負責任的。和平並非沒有可能,但它是有條件的,迴避條件的和平如果可能的話,那也只是暫時的。
然而,兩岸都有不少人在做著不切實際的和平之夢。不少大陸人做著「和統」的夢,不少臺灣人做著「和獨」的夢。來自大陸的「和統」言語和行為過去起到了什麼效果呢?就積極的方面來說,的確增進了兩岸同胞之間的交流;就消極的方面來說,則寬容了「臺獨」的發展,讓更多的臺灣人做起了「和獨」之夢。這種夢做得越多,抗拒統一的聲音也就越大,做著和統之夢的大陸人最終發現只剩下唯一的選擇。
臺灣人需要清醒地問自己:是否為了獨立而冒險一戰?答案是不言自明的。最近有關民調顯示,支持兩岸和平的臺灣人竟然達到了九成以上。然而,這民調的問題所設是不帶條件的和平。所以,這「九成」之中,有相當大的比例是做著「和獨」之夢的人,他們幻想大陸最終會不得不和平地接受臺灣獨立。
世界上少有百分之百會實現的夢想,我們不能完全猜測以後大陸人的想法,僅就目前的形勢和確定的趨勢而言,「和獨」之夢幾近百分之百地不可能。這也就是說,想要「和平」的臺灣人就不得不放棄「臺獨」的念想,而接受統一的要求。如果這意味著「投降」,那麼臺灣人也不得不接受。
兩岸之間,走向統一的首要因素還是實力的此消彼長。這裡不需要做一番GDP和軍事力量的對比,大陸的優勢越來越具有壓倒性。即使是中美之間,那個轉折之點也日益迫近。臺灣人幻想的美國保衛臺灣即使為真,又當如何?哪怕放到現在,僅就攻臺戰役而言,在美國的直接捲入下,大陸也能獲勝。大陸考慮的是中美能夠進行全球較量的那一刻。所謂「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簡單地說就是「東升西降」,再簡單地說就是「中升美降」。有點頭腦的「臺獨」分子內心的焦慮感日盛一日,幾個過去的「臺獨」大佬已在轉變腔調,試探大陸對臺灣事實獨立之「現狀」的容忍程度。
走向統一的第二個因素是大陸「剛性」的統一意志。這種意志不是個別領導人的意志,而是通過黨章和憲法表達出來的黨和國家的意志。憲法規定「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神聖領土的一部分。完成統一祖國的大業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神聖職責」,並且進一步規定公民有維護國家統一的義務。黨章規定中國共產黨擔負「實現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這三大歷史任務。」因此,促進祖國統一成為一屆接著一屆做的歷史任務,直至最終的完成。除非中國共產黨放棄執政,否則,這個任務就是必須完成的剛性任務,也就是說,這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歷史合道性之一。黨和國家的意志,歸根到底是整個民族的意志,這種意志是自鴉片戰爭以來形成的,整個中國的現代執政者都必須堅持之,否則就得不到人民的擁護。這個道理,李光耀看得很明白,儘管他本人並不樂見兩岸統一。一些分析家總喜歡分析某個領導人的態度軟硬,從長期來看,一時的軟硬並不重要。
走向統一的第三個因素是國家發展的需要。前面一個因素是面向過去的,這個因素則是面向未來的。有人說,大陸現代化事業更為重要,臺灣問題並不重要;有人甚至將統一意願視為小農時代對土地的眷戀。這是對所謂「現代性」和「未來性」的誤讀。就「現代性」而言,所謂現代「民族國家」比古代政治體進一步地將領土邊界硬化,從而強化了中國的統一訴求。就「未來性」而言,中西方都有自己的大同理念,這種理念在實現過程中,需要一定的力量予以承擔,這種力量就是「國家」。中美兩國的競爭,從未來文明的意義來看,就是由誰來承擔大同使命的競爭。中國「國家」的發展並不只是西方「現代性」所界定的民族國家的發展,而是通往大同使命的政治載體的發展。臺灣是中美這兩種政治載體所要爭奪的橋頭堡。既使未來的使命有變,中國也不會放棄這個橋頭堡。因為無論未來的使命如何,中國「國家」的發展都必須從此再出發,走向「海洋強國」部分地表達了兩岸統一對於中國「國家」發展的含義。
走向統一的第四個因素是大陸政治的變化。大陸政治無論如何變化,國家統一的目標是不會變的,變化的只是統一的時間和方式。改革開放後,大陸不僅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而且將統一時間模糊化,傳遞出集中精力發展經濟,不急於實現統一的資訊。然而,臺灣方面曲解大陸的善意,利用大陸發展自己的機會,不斷朝著獨立的方向操作,讓民進黨這只狼崽迅速發展成「臺獨」惡狼,國民黨也跟進發展成「獨臺」狐狸。大陸多年和統的運作儘管密切了兩岸人民之間的關係,但並不能有效阻止「臺獨」的發展,以至大陸民眾興起追究「養獨」的責任。這種形勢推動大陸對臺政策出現了比較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也順應了十八大之後「擔當」政治的發展。「擔當」政治就是一種歷史使命感更強的政治,也是解決某個歷史階段不容迴避的重大問題的政治。國家統一就是這種重大問題之一,圍繞這個問題,這些年來,大陸有一系列的講話和行動。
2012年11月17日,習近平在「緊緊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的講話中指出,「繼續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這三大任務。這是我們這一代共產黨人的歷史重任,我們要為之付出全部智慧和力量。」
2016年1月1日,中央軍委發布《中央軍委關於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意見》,這是建國以來軍事體制最全面最深刻的改革,具有轉折性的意義。
2019年1月2日,習近平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發表講話,提出探索「一國兩制」臺灣方案,這是新時代解決臺灣問題的綱領性文件。
2020年5月22日,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團結廣大臺灣同胞共同反對『臺獨』、促進統一」。
2020年5月29日,栗戰書在《反分裂國家法》實施15週年座談會上發表講話,強調「始終堅持做好以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方式應對外部勢力干涉和『臺獨』分裂活動的充分準備,目的是從根本上維護祖國和平統一的前景、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進程。」
2020年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要「統籌發展與安全」,要「確保2027年實現建軍百年奮鬥目標」。
2020年11月13日,中央軍委日前印發《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合作戰綱要(試行)》,於2020年11月7日起施行。
2020年12月22日,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簽署命令,發布《軍隊後勤條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還有一些有關的具體動作,不一一列舉,但更須細細體察。這裡不妨提出一點,1986年美國進行聯合作戰體系改革,5年後便發生了海灣戰爭。
國內外越來越多的觀察者認為,這一代中國領導人不會將臺灣問題留給下一代。改革開放後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政治理念的60後、70後、甚至80後都難以承擔解決臺灣問題的歷史重任。如果50後解決不了,那麼大概只能拖到本世紀中葉了。
任何事情都有可能迴旋與反轉,但臺灣問題的迴旋空間已經變得非常的狹窄,這是近兩年各方激烈互動的結果,已成「騎虎難下」之勢。大陸諸多軍事和非軍事的動員已經公開,軍隊的情緒日益高漲,民眾的期待也水漲船高。無論大陸人在政治上的看法有何不同,但如果領導人決心統一,他們都會展現出高度的凝聚力,給予領導人以極大的支持。相反,如果中途沒有足夠理由地「反轉」,那麼「去動員」則是一個比較困難,也比較危險的一個政治過程。儘管大陸決策體制具有較高程度的自主性,但在互聯網開啟的資訊化時代,民意的作用越來越不可輕視。尤其是近些年來,全球民粹主義高漲,對大陸並非沒有影響,只是這種影響是以潛在的、令人難以察覺的方式存在,如果不細加體察,就有可能在沒有思想準備的情況下爆發出來。解決臺灣問題,是大陸防範民粹主義的一個突破口,如果取得成功,三十年內不用擔心民眾的支持問題。在百年大變局的情況下,執政黨的「生存力」被正式提出來,具有深意。這種「生存力」與臺灣問題的關係,需要更多的政治領悟力去把握。
現在不少人談武統的窗口期,其實更可看作是和統的窗口期。但現在的和統與以前的和統性質上已有較大變化。過去的和統潛台詞是「不急於統」,現在的和統潛台詞則是「積極地統」。
潛台詞發生變化,意味著統一的條件也發生變化。在統獨拔河中,過去卅年,獨的力量持續用力,往自己的方向拉得太多,統的力量不斷退縮,直至到了退無可退的地步。從現在開始,統的力量會持續發力,會堅決地打擊獨的力量,而且會採取以前不會採取的手段。
無論是民進黨,還是國民黨,都強調與大陸的「對等」,前者意指對等的「國家」,後者意指對等的「政權」。大陸為了和統,過去也儘量滿足臺方所謂「對等」要求,然而,如果要實現統一,無論是民進黨的「對等」,還是國民黨的「對等」都是不可能落實的。其原因在於其政治邏輯不能成立。在統一的國家之內,「對等」的主要條件是人口和面積,3.6萬平方公里上的2300萬人口,如何與960萬平方公里上的14億人口「對等」?地區的「對等」意味著個人的不平等,這是對大陸人民的不公平。臺灣普通人民也不會從這種「對等」中得到什麼實際的好處。「對等」的最大受益者無非是臺灣少數政客,說具體點就是有機會成為所謂「總統」、「行政院」官員和「立法院」議員的那些政客,一旦統一,他們便失去籠罩在這些職位上的那些光環、權力和實惠,至於普通的官員,統一後在名譽、地位和利益上並沒有多大變化。普通民眾則有可能在統一後得到更多的尊嚴、權利和其他利益。所以說,「臺獨」事業實則極少數臺灣政客為了自己的私利而欺騙臺灣民眾,危害中華民族的邪惡圖謀。
如果大陸真正出手解決臺灣問題,「臺獨」鬧劇是無法再演下去的。「臺獨」分子會比「港獨」分子更加惶惶不可終日。
如果真的走到最後一步,「臺獨」分子通過戰爭的方式被消滅,那也算他們成功地「綁架」了臺灣,這個結局對兩岸同胞來說當然是個悲劇。為了不讓這個悲劇發生,大陸應該啟動「勸降」工作。既然「臺獨」就意味著戰爭,而九成多的臺灣人希望和平,那為什麼不可以拋棄「臺獨」?最終會失去大多數臺灣人民支持的民進黨,為什麼不可以抓住時機,在擁有較多籌碼的時候轉變態度,支持統一?
如此看來,中央臺主持人李紅無意中的「求和」說反而成了民進黨的最好選擇。大陸和統工作者和研究者也要換換腦筋,不需要為了「和平發展」而去遷就臺灣明獨、暗獨的政治力量,也不要為臺灣一時的民意而蒙住了自己的雙眼,從而喪失了基本的政治判斷力。今後的和統工作主要是2件事情:一是繼續推進兩岸人民之間的交流,這個不需要什麼政治條件;二是著手展開以「勸降」為目的的統戰工作,這個需要對過去的政治條件進行加碼。
在「勸降」的過程中,「臺獨」分子有可能表現得更加囂張,但大陸無需擔憂,更不可隨之起舞。畢竟是秋後的螞蚱,讓其崩跶幾下之後,反復講明利害即可。
也要相信部分「臺獨」分子會顧念臺灣人民的生命和福祉,做出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