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元月11日臺灣大選的結果,出乎絕大多數藍營民眾與觀察者的意料之外。被多項弊案纏身、施政成績不佳的蔡英文,不但打敗聲勢鼎沸的韓國瑜,而且兩人相差兩百六十餘萬票,蔡的得票數與得票率還是臺灣大選有史以來的最高。
選舉結果揭曉之後,蔡英文趾高氣揚,底氣十足。她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專訪時表示:「我認為中國需要坐下來思考,準備好面對現實。這是關鍵。……如果他們(中國)還沒準備好面對現實,我們無論提議什麼,都沒辦法讓他們滿足」。自詡對中國具有善意的蔡又說:「選舉結果……是臺灣人民發出的強烈訊息,……(臺灣)不喜歡一直被威脅、不喜歡一直被打壓。」可以預見,除非北京的對臺政策改弦更張,否則今後它的任何求統呼籲,必將更被蔡英文嗤之以鼻。
反觀敗選的藍營,軍心渙散、氣氛低迷,前途一片茫然。大多數韓粉不但無法接受韓國瑜敗選的事實,他們也想不透眾望所歸的韓,為何敗給千夫所指的蔡。從國民黨中央到基層,從名嘴到各媒體,檢討的聲音雖然很多,但都跟該黨以往敗選後的檢討一樣,只見秋毫,不見輿薪。所謂秋毫,就是探討造成此次敗選的表面原因與技術問題。所謂輿薪,是指國民黨因為缺乏理想與信仰,只求苟且偏安,導致一再拿香跟拜、政治版圖長期萎縮的根本原因與原則問題。
2020年1月14日,蔡英文接受《英國廣播公司》專訪時,稱「中國需要坐下來思考,準備好面對現實。…[選舉結果]是臺灣人民發出的強烈訊息。」
藍營檢討敗選避重就輕
藍營檢討敗選的原因,大抵如下:第一,怪習近平提起「一國兩制」的臺灣方案,且又把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相連結,害支持九二共識(但拒絕統一)的國民黨百口莫辯、處處挨打。選後被問到兩岸對九二共識何以出現落差時,馬英九說,這部分大陸要負相當責任,「因為它把九二共識完全解釋成一中,忘記有各表。」國民黨的言下之意就是:九二共識的重點不在一中原則,而是兩岸各自表述。九二共識實際上早被藍營表成拒統的「兩國兩制」,只是勉強還以一中的皮毛當幌子,遮蓋其上。(他們效忠、認同的一「中」是指中華民國這個國號與政權,不是中國這個國家。)當北京把九二共識拉回其應有的一中、一國原則之後,等於拆了藍營的台,讓韓國瑜無法在「維護臺灣獨立自主」的比賽上,與綠營拼搏。至於習近平倡議「一國兩制」(而非一國一制),當然更無法被臺民理解為北京的善意,反而是壓垮藍營駱駝的沉重負擔。
第二,怪香港爆發「反送中」運動,讓蔡政府撿到槍;怪韓國瑜與國民黨「對香港民主困境第一時間反應太慢」,導致綠營獨占「支持香港、抵制北京」的道德高地。「反送中」運動的本質,其實就是「反中」,那是一場「維護中國統一」與「撕裂中國」的對壘。藍營對香港問題的反中立場與態度,幾乎與綠營沒有兩樣,他們頻頻以自由、民主、人權等虛假藉口,渲染、支持港獨的正當性,並闡述、影射臺獨的必然和不得不然。這和他們敷衍九二共識、曲解一國兩制的行徑,如出一轍。藍營只差不像綠營那樣明目張膽地串聯港獨罷了。現因敗選,藍營更悔不當初,覺得自己表態不夠激烈、不夠貼近反中民意。
第三,怪黨中央把曾參與中共官方活動的吳斯懷,列為不分區立委候選人,導致撲天蓋地、重創藍營的「下架吳斯懷」運動。吳在大陸參訪時既曾亮出中華民國國旗,也喊出中華民國國號,但此舉仍不足以證明他的「清白」。馬政府時代的要員羅智強稱這份不分區名單「是中華民國的罪人」,可見羅的「中華民國」僅指臺灣,不含大陸。許多藍營新生代都逼吳主動請辭,以免拖累國民黨。在綠營推動「下架吳斯懷」之前,藍營早就全面推動「下架蔡英文」。吳只是區區一退伍軍人,他的訪陸活動並未違反《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不像蔡以領導人之尊,諸多言行帶頭違憲、違法,又身陷假博士、貼身護衛走私香菸等道德危機。藍營無力「下架蔡英文」,反以成敗定同志的罪,幫著綠營一起「下架吳斯懷」,只因為害怕自己被連累、被染紅。
第四,怪國民黨的兩岸論述背離社會主流思想、離年輕人太遠。國民黨青年部主委蕭敬嚴說:「九二共識已不合時宜,現在民意要的是『中華民國在臺灣、主權獨立且不容侵犯、反對被統一』,接下來兩岸論述應朝此方向前進。」國民黨青年智庫共同發起人林家興等人呼籲「清黨,反紅統」,令人意外的是,主張與大陸經貿往來(但一向拒統)的國民黨要員(包含韓國瑜),竟然是這群年輕人眼中的「紅統」。臺南市黨部主委謝龍介則說:「其實你(指北京)不懂我們的心」,臺灣前途要由2,300萬臺灣人決定(按:此乃標準綠營口氣),國民黨應強調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兩岸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參選黨主席的郝龍斌更說:國民黨的敗選,是民、共兩黨合力消滅中華民國之下造成的;黨內在面對中國大陸時,不需要軟弱。……北京若不承認中華民國,我們應考慮三通是否再繼續。總之,國民黨敗選檢討中所謂更貼近年輕人與主流民意,就是更貼近臺獨,更向綠營靠攏。
第五,怪黨主席吳敦義師心自用,怪黨機器老舊,怪郭台銘與宋楚瑜攪局,怪綠營網軍抹黑造謠等等。但這些都是枝節,不值深究。
此次韓的敗選,其實是國民黨江河日下長期趨勢裡的短期表徵,也反應獨派箝制人民思想工程已臻完成。選民的獨化與藍營的弱化既是一體的兩面,也都具有不可逆轉的特性。韓國瑜此役代表國民黨的困獸之鬥與最後一搏。在可見的未來,國民黨的統獨立場將越來越向綠營靠攏,藍營的版圖與重要性將逐漸減弱。除非國民黨痛改前非、大徹大悟,否則「綠主導、藍尾隨」的臺灣政壇格局將成為常態。
不敢獨、不願統的國民黨,一向以「保持現狀」、「不統不獨」以及被它扭曲的九二共識,左手敷衍北京,右手哄騙臺灣民眾,遂能偏安苟且數十年。現在對岸日漸強大,且在追求民族復興的道路上,越來越不能容忍臺灣拒統的這塊短板。同時綠營又已成功綠化全臺,脅迫全民與它一起共赴臺獨,勢必不會容忍曖昧不獨者。在紅、綠夾擊之下,國民黨已經難再「不統不獨」,靠向某一邊是它不得不做的選擇。
國民黨如果只求短期間的存活與勝選,就必須靠向臺獨。韓國瑜之敗,就敗在他不夠獨。反之,國民黨如果不爭一時,爭千秋,如果在意的是自己在歷史長河裡的地位與價值,就必須積極促統,否則該黨終將毀滅──毀在它的不願統。
2020年1月15日,國民黨青年軍在中央黨部外發起「清黨、反紅統」的抗議。此舉反映臺獨教改後,臺獨意識已成為主流,年輕人全面反中拒統。
韓國瑜敗在想獨而不夠獨
從短期的一次選舉來看,在獨熾高張的當前臺灣社會,反中、拒統已取得最高的道德正當性。支持九二共識、主張經濟親中的韓國瑜,當然先天不敵旗幟鮮明的蔡英文,此其一。
在支持九二共識、經濟親中的前提下,韓國瑜為了討好綠化的選民,又自相矛盾地「誓死反對一國兩制」、支持香港反送中運動。韓(以及主流國民黨)不但不覺錯亂,還自認用心良苦。因為他們認為:以支持九二共識敷衍北京,才能「人進來,貨出去」,先解決臺灣經濟難題;其次,「誓死反對一國兩制」則可無限期延緩兩岸統一,讓臺灣維持實質獨立,永遠保障自以為傲的自由、民主體制。可惜這種曖昧、迂迴、欲語還休的臺獨路線,無法獲得年輕、中間選民的青睞。綠營橫眉冷對北京的促統,可強化民眾的同仇敵愾與「正義感」,而藍營的曖昧、矛盾、溫溫吞吞,反讓人覺得其中有不可告人之處。選戰當中,韓苦於被綠營抹黑(其實就是抹紅),但無人能動蔡英文一根寒毛,因為蔡不但站在道德高地,也緊握立場、邏輯的一致性,韓則屈居下流,又顯露立場、邏輯的矛盾錯亂,注定被抹黑、抹紅,此其二。
投票當天,北市一位六、七旬外省口音婦人勸一年輕人投蔡,年輕人說民進黨貪腐,老婦說兩黨都貪腐,但至少蔡可保臺灣主體性,如果韓當選,臺灣就等著被統一,因為韓曾去大陸受訓,是對岸的同路人。以往的傳統印象總認為「北藍南綠、老藍幼綠、外省藍本省綠」,此一個案卻完全顛覆傳統印象,不僅一葉知秋,更可見「藍」營已經徹底「綠」化。
在綠營醜化、敵視對岸的過程中,藍營不但不阻擋,還有志一同,落井下石。(其實醜化、敵視大陸的工程,始自早年藍營的反共教育,獨派照單全收之外,綠出於藍而勝於藍。)雖然藍、綠敵視大陸的立場相同,但藍營對敵態度曖昧不明、自相矛盾(「政治反中」搭配「經濟與文化親中」),外加外省藍營還有「原罪」感,於是積極抗中、明確促獨的綠營就能獲取更多人民的信賴,也掌握更多抹黑國共關係的籌碼。在藍綠以及全島多數人都認定對岸是敵人的前提下,不夠獨、不敢獨的韓國瑜當然注定敗給蔡英文。至於民生政策的良窳、政黨的廉貪、領導人的人品等問題,在兩岸死生搏鬥的格局下,都顯得次要。
同樣一個韓國瑜,何以2018年能引領風潮、大獲全勝?原因有二:第一,民眾對於地方首長與中央領導人的要求不同,在地方選舉中,選民只期許韓國瑜解決經濟問題,但韓市長無權置喙有關國家認同的大政。一個保護「臺灣主體性」的綠營中央政府,配合能解民生問題的藍營地方政府,是選民可以接受的最佳組合。第二,上次九合一地方選舉藍勝綠敗,乃是綠營有意放水的結果(雖然放水的幅度可能沒掌握好)。蔡英文上任以來,與北京一直不睦,兩岸關係以及臺灣經濟瀕臨冰點。蔡政府不願意讓步,但卻可利用北京願對藍營讓利的盲點,坐視韓國瑜等藍營當選地方首長,既可解臺灣經濟之困,又完全無損她在中央深化臺獨的工程。(參見《遠望》2018年12月號社論〈誰是九合一選舉的贏家?〉)
2018到2020兩年之間,韓國瑜的先甘後苦、先勝後敗,證明島內已綠化的選民只願意讓韓處理民生問題,並不放心讓他主導中央政府以及兩岸政策。韓在兩次選舉之間的落差,絕非選民的國家認同突然由統轉獨。事實上,從李登輝1988年當政以來,藍綠兩黨(不論在朝在野)都致力於強化臺獨與分離意識,臺民統獨傾向的此消彼長乃是穩定的長期趨勢。馬英九能奪大位、韓國瑜斬獲高雄,一是拜陳水扁貪腐所賜,另一如上分析。藍營的這些勝利,都屬於短暫偏離長期趨勢的曇花一現,而且藍營的勝選、執政,既無意也無法遏止民意的往獨邁進(政治大學選研中心等多項民調可證明)。一旦面臨攸關國家定位的中央選舉,甚至當地方選舉被炒作到攸關統獨,則民眾當然選擇「把對岸當敵人而且對敵人不假辭色」的民進黨,放棄「把對岸當敵人但卻與敵人曖昧往來」的國民黨。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針對「臺灣民眾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布」所做的調查(1992年06月至2019年12月)。經過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及蔡英文當政後,自認為是中國人的比例明顯驟降。
國民黨毀於該統而不願統
長期來看,國民黨聲勢每況愈下乃至被綠營挾持之因,是它自己早在1971年就開始種下的。1949到1971年之間,國民黨雖視中共為敵,但仍有統一中國、領導中國的壯志,當時臺灣並不存在分離意識,兩岸都是中國人,只是一國之內兩政權之爭。1971年聯合國大會決定以北京取代臺北代表中國之後,國民黨自知無望統一、領導中國,但又不甘心讓中共統一、領導中國,它的國家立場遂轉為偏安、拒統,並且繼續敵視、醜化對岸。在蔣經國1988年過世以前,一來對岸尚忙於摸索發展道路,無暇顧及臺灣問題;二來臺獨運動在兩蔣威權壓制之下無法存活,發展經濟、避談統獨就成為全島的小確幸。國民黨拒統、反共教育對臺灣(以及對該黨日後前途)的毀滅性副作用,當時都隱而未顯。
但是小蔣逝後,李、扁當政20年,他們除了承襲、發揚已有的拒統、反共思維之外,開始大力扶持臺獨勢力,綿密宣揚臺獨理念。臺獨的邏輯、精神,與拒統、反共是根本一致、完全相容的,所以綠營成長迅速。國民黨對於自己因國家認同立場矛盾,遲早會被綠營摧毀、取代的危機,則懵懂不察。他們對於混雜「拒統、反共、不獨」的國家認同立場也缺少道德自信,所以每遇挫折,檢討自省之後,總是更向綠營低頭、靠攏。而且此處所謂「每遇挫折」,還不只指選戰的失敗,甚至還包括藍營完全執政的八年間,馬英九推動兩岸服貿協議及課綱微調被阻,也會使這些藍營政客更加自慚形穢、靠向綠營。所以臺獨即使在藍營執政期間也能不斷發展壯大。
總之,國民黨在主張反共、武統時期(1949-1971),兩岸只是一國內部的兩政權之爭。國民黨轉為主張反共、拒統(1971)之後,該黨的立場與作為已為臺獨的茁壯備好溫床,也為自己的自尋死路掘好墳墓。等唯一能壓制臺獨的蔣經國一死,臺灣人自認是中國人的比例就急轉直下,兩岸的衝突遂轉成「準兩國之爭」。在此「兩國」敵對的格局下,「獨」性不夠明顯又缺少強人(如蔣)護盤的藍營候選人,當然不敵綠營對手,這是藍營的短期悲劇;不願統、不敢獨,在紅、綠夾殺之下進退維谷的國民黨,終究會被掃進歷史的垃圾桶,這是該黨的長期宿命。
國民黨的誤入歧途,不但害了自己,害了臺灣,也苦了中華民族。兩岸原可放下內戰恩怨,「共議統一」,截長補短,相輔相成;臺灣原可不必「被統一」,而且可保有最大的空間與利益,可惜此一局面已經一逝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