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4日
|
甲辰年三月十六
(本篇文章還剩餘 100% 未讀)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時論短評 > 正文

「統媒」變「捅媒」

《中國時報》抹黑一國兩制

作者 | 吳念臺
吳念臺:文創工作者

〔如須轉載,請先徵求《遠望》同意,並於文首註明出處,全文刊載(不得隨意更動內容)。〕

2021年3月11日下午,大陸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的決定》,這是繼香港國安法出台後中央治港又一重大舉措。未來香港的選舉制度、選舉規則進一步修正、理順,可以確保「一國兩制」行穩致遠,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與深遠的歷史意義。

消息傳到臺灣,藍綠同聲批判。民進黨指責北京,如此極權霸道的行徑,既無法贏得國際社會尊敬,更非一個負責任的國家該有的作為。前領導人馬英九受訪表示:「1982年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構想以來,我覺得這是一國兩制的構想正式進入歷史,換句話說是宣告它的死亡。我們感到非常遺憾。」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則呼籲,北京確保香港的自由民主化,才能夠得到香港的民心。

實事求是地說,在選舉操作與分離意識加劇的當下,「一國兩制」已被藍綠政客徹底污名化,難有理性討論空間,民眾普遍抵制的現象並不意外。然而,當這股雜音竟然也出現在一向標榜理性中道、堅定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的知名媒體時,我們除了感嘆統一之路的崎嶇之外,不免擔心這些偽統暗獨媒體對民眾的誤導更甚於獨媒。

 

反「獨」媒體卻稱「一國兩制」毒蝎

2021年3月16日《中國時報》在〈蝎子終究螫死烏龜?〉一文中出現不倫不類的比喻如下:

「大陸全國人大通過香港選制變革,讓人想起伊索寓言『烏龜背蝎子過河』的故事。…如今香港發生的一切,彷若烏龜與蝎子故事的翻版,…原來蝎子螫龜雖是本性,卻不是魯莽行事,更非甘願同歸於盡。只因蝎子夠聰明,早於渡河途中,學會了烏龜的本事,眼看烏龜漸漸不聽使喚,要它往東偏轉西,終於痛下毒手。烏龜被螫淪為波臣,當然是死路一條,就像香港已不再是過去的香港。然而龜死了殼還在,即使港人遷移、港資抽離,自有北人南下、北水南注,不消多久,香港就會以另一種面貌出現……」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香港與大陸都不是一個量級。香港曾是中國對外發展的窗口,吸引了眾多想要打入大陸市場的跨國企業和銀行,它的繁榮離不開大陸的改革開放。遠的不說,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爆發,在素有「金融強盜」之稱的美國金融投機商索羅斯等一幫國際炒家的持續猛攻之下,自泰國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南亞國家的匯市和股市一路狂瀉,一蹶不振。在東南亞得手後,索羅斯決定移師香港。在請示中央政府後,特區政府果斷決策,入市干預。經過幾輪肉搏戰後,國際炒家彈盡糧絕,落荒而逃,香港得以保住幾十年的發展成果。試問,若沒有祖國大陸撐腰,香港怎能反過來倒打索羅斯一耙?

回歸以來,作為中國的一部分,香港未曾向中央政府上交一分錢的稅,中央卻在民生上優先照顧香港。這種「港澳特供制度」始於上世紀中葉,是大陸為保障港澳人民民生需求的一種特別的供給保障制度,包括食品、水、電、天然氣等等,即使在三年困難時期也不曾中斷過。中央政府在經濟上甘當香港後盾,一直維護香港在國際經濟上的特殊地位與優勢。在中國成為全球最大市場的今天,香港一直在內地享有投資經營的某些特權,特別是金融、服務業。基於以上事實,難道此文作者認為,是彈丸之地的香港在背著大陸前行?

眾所周知,英國統治香港期間,28名港督均由英國政府任命。香港甚至連形式上的民主都沒享受過。它的命運是被六千英里以外的英國所主宰的。香港任何形式的民主,都是回歸之後由中國中央政府率先引入的。但始料未及的是,主權移交廿多年來,當年仁至義盡只謀求寬鬆「一國兩制」的北京,卻被英美棉裡藏針的「民主」蛇蠍痛下「獨」手,西方勢力始終如鬼魅般壟罩著香港。

1997年以後,英美對香港的「支持」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兩手就是:其一,公開為反對派搖旗吶喊,製造有利於反對派的國際輿論,進行赤裸裸的政治干預;其二,提供實實在在的技術和資金支持。美聯社曾報導,美國國務院每年用在所謂「推動全球民主」的總支出高達十億美元,其中不可小覷的一部分就用在香港。

在2014年香港爆發占中運動期間,美國駐港總領館官員丹蓋瑞特曾說:「華盛頓要求繼續在香港推動民間、社會力量,爭取民主訴求運動,尤其是推動青少年在社運扮演先鋒角色」。丹蓋瑞特於2011年在香港修讀博士學位,之前曾在美國不同部門從事近卅年的情報工作,來港之前的職位是美國國防部部門主管,是不折不扣的高級間諜。

在這些幕後勢力的鼓噪、支持之下,被他們扶植的「港獨」分子,打著民主自由的幌子,從反對修訂基本法23條到反對愛國教育、從爭取普選到占中、雨傘「革命」等事件層出不窮。而2019年爆發的「反修例風波」,除了英、美幕後策動之外,隔岸的「臺獨」黑手也伸進來,嚴重挑戰「一國兩制」原則底線,給香港的民主、法治蒙上一層陰影。直到中央出手高懸國安利劍,動蕩不安的香港方才由亂入治。

面對昭昭前事,《中國時報》不但未譴責英、美勢力與臺獨對香港荼毒之深,竟以〈蝎子終究螫死烏龜?〉惡毒攻擊北京,不禁讓人懷疑這是「中國」時報嗎?

 

港獨首惡被抓如喪考妣

更早之前的2020年12月16日,《中國時報》又在〈黎智英與施明德〉一文中寫道:

「黎智英是能量特大的人,他早年經營服飾業賺了大錢,創辦壹傳媒在香港和臺灣曾發了大財,他一貫反共親美,…做為民主抗爭者,他尚未成功但受海內外許多人肯定與尊敬,…他遭遇檢控後言詞時與神態近似於當年施明德在軍事法庭上蔑視與自信兼具的神情,…他能否像施明德等人那麼幸運,時代的鐘擺十餘年後就擺到他們這邊,讓他們恢復自由,獲得平反,成為世人欽敬且揚名後世的民主英雄。」

黎智英是英國公民,卻熱衷干預中國事務。2019年8月「修例風波」期間,他同李柱銘、陳方安生等「禍港四人幫」在香港與包括美國駐港領事在內的外籍人士密會。黎智英還曾竄訪美國,會見反華政要。2020年5月12日,他公開喊話「很想CIA、美國影響我們」,「現在非常需要外國勢力支持」。

當香港街頭變成暴力肆虐之地,暴徒對警、民的人身傷害不斷加劇,縱火、淋燒路人等罪行如瘟疫般迅速蔓延,直至暴徒占據大學校園和在街頭歇斯底里的瘋狂,煽動、蠱惑暴動的黎智英利用旗下媒體興風作浪,幹盡蠅營狗茍之事,海內外哪一個頭腦清明的中國人曾像此文給過他肯定與尊重?他的所做作為,不只是與中共為敵,甚至是與中國為敵。「中國」時報難道看不出來?

更為諷刺的是,2010年旺中集團有意購買有外資背景、占臺灣三分之一有線電視新聞的中嘉系統台,金額高達715億元新臺幣,由於黎智英的《蘋果日報》、《壹傳媒》及民進黨支持的媒體、媒體人、「媒體改造學社」等團體的攻擊,最終使這樁收購案胎死腹中。在此過程中,很多煽動性的言論報導都是《蘋果日報》、《壹傳媒》所提供的。當年旺中因為反獨立場遭民進黨趕盡殺絕之時,幫兇之一的黎智英,現在竟搖身一變成了《中國時報》作者筆下的「民主」先生。如此「昨非今是」的,究竟是黎智英?還是旺中集團?

至於藉施明德而聲援黎智英,進而吹捧所謂的「臺灣民主」,則更令人啞然失笑。因為就在此文發表前一週,《中國時報》還曾在〈臺灣人權已死〉一文中寫道:

「民進黨由街頭抗爭的黨外,到如今大權在握,施政風格卻宛如走回當年的戒嚴時期。從完全不跟外界做任何溝通就徑自開放萊豬進口,到惡意駁回中天新聞台的換照申請,成為臺灣民主化以來,第一個關掉新聞台的政府。…正是因為全面執政的民進黨政府已違背了以人權起家的承諾,才逼得『老黨外』、政治犯、野百合學運成員、黨外雜誌創辦人、工運人士、獨派大佬、人權學者…,不得不站出來,…如今他們卻被迫要揪心地問:今天的當權者究竟是人權的推手,還是殺手?這令人傷痛的人權民主大倒退,孰令致之?」

誠如斯言,當施明德戮力一生追求的所謂臺灣民主已成為鏡花水月,當民進黨可以因為政治立場不同就隨手關掉中天電視新聞台,反觀香港,黎智英掌控的媒體至今仍正常運作。吃足獨派苦頭的旺中集團,仍要執迷於臺獨派定義、施捨的臺式民主,也不願客觀正視、支持香港的「一國兩制」嗎?

 

港獨臺獨已經合流

回顧臺灣黨外時期的歷史,施明德雖屬臺獨,但對於反抗威權、爭取民主自由,仍有其堅持,因此會出面領導紅衫軍倒扁運動。但民進黨建構的話語霸權,其核心是一種「福佬沙文主義」。當他們壟斷了愛臺灣的專利權,當「愛臺灣」淪為一種「話語霸權」,它必成為打擊異己、黨同伐異的工具,這與民主精神根本互斥,也注定「臺獨」的施明德與「民主」的施明德永不可能合而為一。

事實上,在香港「顏色革命」的抗爭中,就有「臺獨」施明德的影子。根據媒體報導,在2014年香港「占中」發生一年多前,黎智英就約見過紅衫軍總指揮施明德。黎邀請施等人到家裡開會,當時有幾個香港朋友在座,黎智英曾沒收在場所有人的手機放在隔壁房間,以防竊聽。黎智英向在場人士表達想要執行「占中」活動,但不知如何占領,施問黎有沒有準備坐牢的決心,黎智英斬釘截鐵地作出肯定回答。

此外,黎智英在臺灣、日本、美國等地擁有多處房產,位於臺北陽明山的「美國村」,是他被拘押前在臺灣的主要落腳點,也是他與臺灣政要往來的重要場所。根據港媒披露,2016年,當時即將上任臺灣地區領導人的蔡英文就曾與黎智英密會。在黎智英因為涉嫌欺詐以及違反國安法而被依法拘捕之後,此前與他往來頻繁的臺灣島內政客,都紛紛跳出來高調「聲援」。例如蔡英文就在社交媒體發文「力挺」,國民黨的趙少康和朱立倫也都曾在不同場合為黎「打氣」。

管中窺豹,近兩年來臺灣某些政治人物不斷為香港黑暴分子搖旗吶喊,通過各種方式將黑手伸進香港,為反中亂港勢力提供支持,幾乎到了明火執仗的地步。《中國時報》將黎智英與施明德類比,愈發讓外界清楚看到,不但港獨、臺獨沆瀣一氣,早已完成合流,島內「統媒」也已綠化,臺獨一統江湖大功告成。

 

香港問题折射旺中對兩岸問題的謬誤

《中國時報》對香港「一國兩制」的諸多謬論與盲點,何嘗不是被誣指為臺灣第一統媒的該報對兩岸問題搖擺立場的投射。

持平而論,在臺灣全面綠化的背景下,旺中媒體集團不時發出一些理性客觀的聲音已屬難得。蔡衍明董事長說:「臺灣是生長的故鄉,大陸則是事業的故鄉」,對兩者他都有深厚情感,他說兩岸好臺灣才會好,自己是臺灣人,也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蔡董自2008年收購《中國時報》、中天電視台與中視之後,一度試圖宣傳這樣的理念。正因為蔡衍明與趨獨民意逆向而行,他和旺中集團就成為眾矢之的。無論是當年的「反媒體怪獸」運動還是2019年數萬人聚集凱道抵制所謂「親中」媒體,都是「臺獨」勢力鼓噪民粹,妄圖驅滅島內不同聲音的例證。

但弔詭的是,在高舉和平統一大旗的同時,《中國時報》、《旺報》的評論文章,相較反「獨」諍言,更多的則是迴避「統獨」之文,甚至把兩岸齟齬的責任一味甩鍋大陸的曖昧觀點。

2020年6月11日,《旺報》在〈別讓臺獨、武統派壞了兩岸大局〉文中寫道:「在北京與華盛頓相互周旋較勁議題上,最有可能產生武裝衝突場景就在臺海,臺灣『激進臺獨』與大陸武統派,更是順勢操作,讓雙方走向兄弟鬩墻骨肉相殘的悲劇舞台。」

面對中國大陸40年來始終堅定不移地貫徹「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大政方針,決定兩岸關係是和還是武的變數,不在北京在臺灣。試問,如果「臺獨」勢力愈發挾洋自重、有恃無恐,當他們屢踩「紅線」,難道大陸中央政府只能坐以待斃,漠視兩岸分裂?

如果旺中主張兩岸和平,首應譴責民進黨拒絕承認體現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旺中若一味地站在「超然」立場,卻把大陸被動因應的「武力反分裂」選擇與「激進臺獨」混為一談,這種自稱反獨,卻又公開反對制止「臺獨」的邏輯,看似悲天憫人,實則是在默許戰爭,並且假「理中客」之名對北京栽贓。

再如2020年5月8日,《旺報》又在〈窮臺、打臺不如持續惠臺〉文中說:「鼓吹窮臺者,不僅錯判了情勢,更落入綠營的輿論陷阱中。大陸一旦改口『窮臺』,豈不證明了綠營污蔑惠臺『包藏禍心』、『以經逼政』為真,將對爭取臺灣民心大大不利。」

弔詭的是,2018年底,針對九合一選舉民進黨慘敗,綠營執政縣市長表示要跟當時的高雄準市長韓國瑜拼兩岸觀光,《中國時報》當時曾鮮明地指出,經貿與政治從來是分不開的,迴避「九二共識」的綠營首長,憑什麼要與大陸交流改變觀光困境?此話說得好。既然2018年底的《中時》承認兩岸關係不可能政經分離,那麼面對民進黨否定「九二共識」在前,導致兩岸政治互信基礎不存之下,2020年5月8日的《旺報》如何還能要求大陸一再讓利台灣?同屬旺中媒體集團的兩份報紙,讀者究竟應該聽信哪一報?當兩岸政治互信基礎不復存在,在旺中看來,難道「罪」在北京?

更令人不忍卒睹的是,《中時》與《旺報》近年來頻頻邀請所謂「大陸自由學者」寫稿,這些人並未經過臺獨運動的洗腦,也不必擔心受島內政治勢力的箝制,他們理應可以言所該言,寫出反獨促統的精闢言論才是。但事實卻不然,旺中找來的多位「大陸自由學者」已經入境問俗,完全向臺灣的主流輿論表忠。

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過後,某「大陸自由學者」在當年4月3日的《中國時報》以〈北京可借力中華民國〉為題,要求北京接受蔡英文的「中華民國臺灣」。他說:「越是攻擊『中華民國臺灣』,民進黨在政治上和輿論上越是受用匪淺,但如何辯證解讀『中華民國臺灣』的微妙意涵,進而借力使力,為己所用才是對大陸決策層的重大考驗。循著這一思路,大陸對『中華民國臺灣』就不必如臨大敵。」

大陸《人民政協報》某篇報導就曾針對《中時》刊載此文提出質疑:「…我根本不相信《中國時報》作為『九二共識』和『兩岸一中』立場的堅持者,看不懂『中華民國臺灣』事實上是蔡英文搞『臺獨』政權的翻版。但既然知道這個『中華民國臺灣』已經改變了兩岸現狀,為什麼要刊登這樣的文章?還有,稍有頭腦者都不會做出支持『兩國論』的事。」該報甚至注意到,2020年以來,《中國時報》多篇評論和社論中指責大陸疫情問題,其口吻和蔡英文當局及美國川普一致。

 

旺中在陸反獨,在臺迎合主流民意

觀察旺中的兩岸評論文章,總體基調雖主張兩岸和平,卻不積極促統;它們譴責「武統」卻從未用相同標準譴責「臺獨」分裂。舉凡種種,難道這是蔡衍明「兩岸好臺灣才會好」的生動詮釋?難道這就是「真道理性、真愛臺灣」?旺中游走藍綠、忽統忽獨的妥協性與兩面性,已讓它難以將自己裝扮成臺灣媒體的清流。

當然,對兩岸大局而言,習近平主席在2019年《告臺灣同胞書》40週年紀念講話時已經定調,國家統一的大勢符合人類歷史潮流,民族復興、國家統一是大勢所趨、大義所在、民心所向。這一目標成為七十年來兩岸關係發展歷程的歷史定論,也是新時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需要。臺灣島內一家媒體到底趨統還是附獨本無關宏旨,但過去因為旺中媒體偶有反獨諍言,它們談論兩岸的文章常被大陸官方媒體引用轉載,影響絕不限於臺灣島內。如果旺中一面在大陸高舉反「獨」大旗,一面又在臺灣極力迎合所謂主流民意,如此陰陽面孔將比裡外一致的親綠媒體更具蠱惑性與欺騙性。大陸輿論如不能對此有所認知,被旺中媒體的某些臺獨、獨臺謬論誤導,無疑將為兩岸關係帶來不利影響。

面對統獨的大是大非,只有義與不義之別,豈有半點討價還價的空間?而一再攻訐、抹黑「一國兩制」,卻無視它所助長的分離意識,又豈是《「中國」時報》的應有之義?該報名稱上的「中國」二字,其意義究竟是要在島內為全中國發聲,還是為臺獨滲透中國大陸(包括香港)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