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5日
|
甲辰年三月十七
(本篇文章還剩餘 100% 未讀)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時論短評 > 正文

有口難言?福原愛不為人知的另類困惑

作者 | 吳啟訥
吳啟訥:臺灣大學歷史系兼任副教授

〔如須轉載,請先徵求《遠望》同意,並於文首註明出處,全文刊載(不得隨意更動內容)。〕

在福原愛的事件上,許多新聞報導僅關心家庭夫妻相處之道,稍加深入則關注異國婚姻存在的「文化差異」乃至「價值觀差異」。可是,福原愛嫁到臺灣之後,面臨的社會、輿論(尤其是言論自由)氛圍,卻未曾引起媒體的重視。

福原愛作為一個公眾人物,她的公眾形象建立在桌球的運動生涯上,其中離不開從小到大在中國大陸的訓練過程。對她來說,日本和中國分別是第一母國和第二母國,都是娘家。因此,她嫁到臺灣後很自然地表達對於日本與中國的情感。

在面對兩岸之間的文化事件或是色彩不濃厚的政治事件時,福原愛很自由地公開表述她的想法,卻未曾想到在臺灣社會裡表達對中國大陸的正面想法或感覺,竟會是「社會禁忌」。她對於臺灣的諸多不適應之一,包括了這些言論往往被刪除、被要求改口或壓縮。

於是,我們應當如何去看待臺灣所標榜的「民主」和「自由」(尤其是「言論自由」)?臺灣到底走向「民主化」,還是「民族主義化」?「民族主義」的目標又是什麼?在實踐「民族主義」的過程中,促進抑或壓制了「民主」?參見吳啟訥,〈民主化抑或民族主義化?——從歷史視角觀察臺灣政治轉型〉,《二十一世紀》,2020年4月號。

在福原愛的事件裡,我們很清楚地看到「言論自由」受到嚴重的壓制,相較於家庭因素的不愉快,「言論自由」受到壓制的情形,或許是更值得我們重視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