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0日
|
甲辰年三月十二
連載首篇 | 上篇 (本篇文章還剩餘 100% 未讀)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敬悼曾健民醫師 > 正文

出乎史,入乎道──敬悼曾健民醫師(三)

曾健民醫師的史學研究與實踐

作者 | 潘朝陽
潘朝陽: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東亞學系榮退暨兼任教授、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主席。

我跟健民兄曾醫師的認識,是在當年李登輝發動「認識臺灣」的臺獨教科書那個時候,我們一起並肩作戰。一晃,已經二十多年過去,快要三十年了。(編按:《認識臺灣》教科書分為《社會篇》、《歷史篇》、《地理篇》三本,1997年開始納入臺灣地區國中教學,後為「九年一貫課程」取代。

我們今天在這裡追懷曾醫師,很重要的一個意義,就是我們通過曾醫師的學問、人格以及他的精神,莫忘臺灣先賢的一個重要傳統,就是:反帝國主義、反殖民主義、反漢奸主義。臺灣先賢裡有一個傳統,就是:醫師以行醫為職業,但以在臺灣反帝國主義、反殖民主義、反漢奸主義為志業。抗日先賢蔣渭水先生(1888-1931)、賴和先生(1894-1943)、吳新榮先生(1907-1967)等人,都是前輩。跟這些前輩一樣,曾醫師呈現的人格光芒,即是職業上為一名醫生,但其一輩子所從事的了不起的志業,實乃在臺灣反對帝國主義、反對殖民主義,以及反對漢奸主義。

今天在追思會這個場合,我們談曾健民醫師的社會實踐、社會參與。首先我想強調,社會參與無法脫離政治,無法脫離學術,也無法脫離文化,是一個總體的實踐。

我認為,曾醫師留給我們很大的貢獻,首先就是臺灣光復史的意義。1945到1949年這段戰後唯一兩岸真正統一的時代,只有短短四、五年。曾醫師所做的研究,就是把統一的這段雖然只有短短幾年、卻很關鍵的臺灣光復史的意義,突顯出來。

對於這段短短的臺灣光復史,我們從曾醫師的研究應該得到兩個認識:

第一,就是1945年以後,我們延續了日據50年臺灣先賢反帝國主義、反殖民主義,以及反對日據時期皇民化臺灣人漢奸主義的傳統,光復後我們繼承了這個精神,積極前行。但同時,在這短短幾年內,帝國主義、漢奸主義並沒有消失,還繼續存在於光復後的臺灣。也就是說,曾醫師的研究告訴我們:臺灣光復以後,這兩股勢力在島內的鬥爭並未因為臺灣光復就結束;這帝國主義、漢奸主義,其實就是後來臺獨的濫觴。今天我們可以看到,帝國主義、漢奸主義這股勢力並未輸掉。換言之,追求兩岸統一的我們必須認識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我們必須延續曾醫師的志業,繼續前進。

曾健民醫師部分著作的書影

曾健民醫師部分著作的書影


曾醫師光復史研究的第二個意義,是讓我們了解到:當時祖國對於臺灣的治理,確曾有過努力,努力讓臺灣人民加速回歸中國文化、回到中國的歷史軌道,讓兩岸融合為一體。但如同曾醫師所提到,當時蔣介石國民政府的治理非常欠缺民主政治的內涵,所以在國共鬥爭時,就把國家民族至關重要的大事拋諸腦後,也就是中華民族應該如何統一的問題。它忘記中華民族不應再有內戰,中國人不該再殺中國人,而應以和平協商的方式力促全國統一。這個理想,其實就是1924年底孫中山北上與北洋政府共商國是時的遺志。可惜二戰結束後,國府沒有這種精神與理想,終致國家再度分裂。(編按:關於國民黨在臺建立的「內戰體制」,可參看《遠望》2020年3-6月合刊本社論〈量身定做的「正義」不是正義──解讀蔡英文5.20演說(一)〉一文。)隨著美蘇冷戰的開展,一度光復的臺灣遂再度淪陷,淪陷於美國帝國主義與漢奸主義的半殖民地狀態。

所以,承續曾醫師的腳步,我們就須清楚:國家必須統一,同時,臺灣必須再光復。臺灣「再光復」這個時代課題,是曾醫師明白寫出來的。

曾健民醫師手稿筆跡,顯見他對臺灣「再光復」之重視。

曾健民醫師手稿筆跡,顯見他對臺灣「再光復」之重視。


最後,站在中國大歷史的視野上,我要強調,中國的歷史是不重成敗、首重是非道德的春秋史;曾醫師與前述那些臺灣的先賢一樣,雖然肉體已經離開我們,但其精神、人格則進入到中國春秋史裡,成為了臺灣先賢裡一位了不起的大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