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會冒著與美國及其盟友開戰的風險入侵臺灣嗎?顯而易見地,過去北京無意對臺灣發動一場自己無法打贏的戰爭。然而,如今越來越多美國分析人士懷疑〔美國〕能否用武力阻止中國嘗試統一臺灣。他們聲稱中國領導人不再懼於美國保衛臺北的可能性,因為北京高層對武統臺灣的成功率越來越有把握。Oriana Skylar Mastro, “The Taiwan Temptation: Why Beijing Might Resort to Force,” Foreign Affairs 100, no. 4 (July/August 2021): 58–67.4
部分臺灣堅定的支持者主張美國應加強對臺承諾,以應對中國日益增強的自信與果敢。一個常見的建議是,華盛頓放棄其長期奉行的「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政策(即:把美國會如何應對臺海戰爭留作中國和臺灣兩方的懸念),改行支持臺北的「戰略清晰」(strategic clarity)〔政策〕Richard Haass and David Sacks, “American Support for Taiwan Must Be Unambiguous: To Keep the Peace, Make Clear to China That Force Won’t Stand,” Foreign Affairs, September 2, 2020,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united-states/american-support-taiwan-must-be-unambiguous5 。持此觀點者認為,中國入侵〔臺灣〕的可能性之所以增加,是因為美國沒與中國同步變得更壯大。倘若北京確信任何針對臺灣的〔軍事〕行動都將遭到美國的全面軍事打擊,那麼戰爭的風險就會急遽下降。
儘管美國毫無疑問對阻止中國接管臺灣具有濃厚興趣,但冒著引發大國戰爭的潛在風險〔仍〕是個錯誤做法。隨著地區軍事平衡朝著利於中國的方向轉變,這種戰略不僅變得不那麼可信,還讓美國和臺灣為了維持脆弱的和平而承受不必要的高風險。華盛頓和臺北的領導人應該制定一套「懲罰性聯合威懾」(a joint strategy of deterrence by punishment)〔戰略〕,讓他們的中國對手確信:臺灣即便可能在短期內被征服,但這將造成北京無可承受的經濟、政治和戰略代價。操作得當的話,這樣的戰略不僅可以阻止中國入侵臺灣,還能減少大國之間非必要的軍事衝突。假如美國誠意力促中國和臺灣都更願意接受〔臺海〕現狀,此戰略的效果更佳。
戰爭的威脅
在阻止中華人民共和國入侵臺灣方面,美國的利益簡單易懂而毋庸質疑。如果臺灣落入中國之手,那〔臺灣〕成功的民主〔制度〕將不復存在,北京在東亞地緣政治地位的提升是美國及其盟友必須付出的代價。Blake Herzinger, “Abandoning Taiwan Makes Zero Moral or Strategic Sense,” Foreign Policy, May 3, 2021, https://foreignpolicy.com/2021/05/03/taiwan-policy-us-china-abandon/6 即便是那些警告不要誇大臺灣戰略重要性的分析人士也承認:在所有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將臺北拱手讓給中國將承受巨大代價與風險。Charles L. Glaser, “A U.S.-China Grand Bargain? The Hard Choice between Military Competition and Accommodatio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39, no. 4 (2015): 72–78.7 然而,避免美中戰爭顯然是對美國同等重要的另一種考慮。Charles L. Glaser, “Washington Is Avoiding the Tough Questions on Taiwan and China,” Foreign Affairs, April 28, 2021,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asia/2021-04-28/washington-avoiding-tough-questions -taiwan-and-china; and Barry R. Posen, Restraint: A New Foundation for U.S. Grand Strategy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14), 102–48 即便美國「獲勝」,這樣一場軍事衝突也將是毀滅性的。何況,「獲勝」其實是一種有誤導性的說法,因為就算〔美國的〕軍事行動成功阻止中國接管臺灣,美國也將陷入「成為臺灣永久防禦力量」的尷尬境地。Daniel L. Davis, “The US Must Avoid War with China over Taiwan at All Costs,” Guardian, October 5, 2021, https://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2021/oct/05/the-us-must-avoid-war-with -china-over-taiwan-at-all-costs. See also Andrew Scobell, “How China Manages Taiwan and Its Impact on PLA Missions,” in Beyond the Strait: PLA Missions Other Than Taiwan, ed. Roy D. Kamphausen, David Lai, and Andrew Scobell (Carlisle, PA: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2008), 32–35. 9 無庸置疑地,隨著東亞軍事平衡的變化,美國完全有可能在美中戰爭中落敗。Kyle Mizokami, “The U.S. Military ‘Failed Miserably’ in a Fake Battle over Taiwan,” Popular Mechanics, August 2, 2021, https://www.popularmechanics.com/military/a37158827/us-military-failed-miserably-in-taiwan-invasion-wargame10 而倘若美中戰爭發展成核戰,那麼對美國、臺灣、中國和其它地方的人民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
無論美國多想捍衛臺灣事實上的獨立,〔擔心〕戰爭的代價意味著美國的反應存在嚴重的可信度問題。〔美國〕若只依賴明示或暗示的威懾想阻止戰爭,它可能適得其反,假如這些威懾導致北京認定它可以打破海峽兩岸軍事平衡的話。例如,倘若中國領導人得到美國〔實際上〕不會參戰,或者即便參戰也不能取勝的情報,那他們下令〔對臺灣〕發起攻勢將是理所當然。
在過去幾十年裡,由於美國對比中國具有明顯的軍事優勢,使得美國的軍事威懾力更加可信。比如說,哈里.杜魯門(Harry Truman)總統於1950年6月將第七艦隊派往中國與臺灣之間,將「臺灣海峽中立化」並阻止中國軍隊嘗試發起兩棲攻擊。Abram N. Shulsky, Deterrence Theory and Chinese Behavior (Santa Monica, CA: RAND Corporation, 2000), 7–8.11 40多年後,比爾.克林頓(Bill Clinton)總統向該地區派遣兩個航母戰鬥群,對中國領導人展示了美國的軍事優勢。這種軍力展示雖然在短期內取得成功,卻導致中國領導人大規模投資反艦彈道導彈的長期〔負面〕效果。Tai Ming Cheung, “Racing from Behind: China and the Dynamics of Arms Chases and Races in East Asi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 Arms Race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From the Nineteenth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ed. Thomas Mahnken, Joseph Maiolo, and David Stevenson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247–69.12
如今,美國愈發難以採取這種「拒止性威懾」(deterrence by denial)式的軍事行動。Glenn H. Snyder, Deterrence by Denial and Punishment (Princeton, NJ: Center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1959); and Michael J. Mazarr, Understanding Deterrence (Santa Monica, CA: RAND Corporation, 2018). 13 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已強大到即便美國介入〔戰局〕、保衛臺北,也足以占領臺灣。這點〔美中〕雙方都知道,或至少強烈猜想到。一位與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有聯繫的中國專家告訴我們:解放軍預期在14小時內成功入侵臺灣,並預估美國和日本需要24小時才能做出反應。假如上述內容貼近事實,一旦中國政府對自己的相對〔軍事〕能力有信心,它就很可能傾向於盡快採取行動。上述觀點與中國人民解放軍在2013年《戰略學》(The Science of Military Strategy)所表達的觀點一致。《戰略學》敦促〔自己的〕國家「爭取出其不意逮住毫無準備的敵人,奪取並控制戰場主動權,癱瘓並摧毀敵人的作戰體系,震攝敵人的戰鬥意志。」Shou Xiaosong, ed., 戰略學 [Science of Military Strategy] (Beijing: Military Science Press, 2013), translated by the China Aerospace Studies Institute (Montgomery, AL: Air University, 2021), hereafter cited as Science of Military Strategy, 143.14
即便美國在中國造成既定事實之前介入〔戰局〕,中國戰略家也對美國敗於臺海戰爭越來越有信心。一旦這種情況發生,中國將在國內和國際聲望上取得重大勝利。這對任何領導人來說都是一個有吸引力的前景,尤其是對一個決心徹底重建中國大國地位的領導人而言。中國的戰略思想強調有限戰爭的可能性與實用性,並對戰爭操縱者將戰事引向有利的政治結果抱有信心。這恰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62年中印戰爭、1969年中蘇邊境衝突和1979年中越戰爭中試圖執行的戰略。以上這些行動都在軍事上取得成功,在政治上遭遇失敗,而這一事實似乎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
中國的地理優勢和科技進步令美國難以恢復「拒止性威懾」戰略的可信度。充其量,美國只能加強在該地區的美軍數量和類型,或許有助於降低中國對迅速取得決定性勝利的預期。面對美國在臺灣周邊不斷擴大的軍事影響,北京方面不會保持被動。為了保持長期的戰略優勢,美國必須投入一場與北京的全面軍備競賽。這是一場不可能輕易獲勝的競賽,而且它將大大降低〔美中雙方〕通過外交途徑解決爭端的機會。這種前景並不意味著中國完全不可阻擋,它真正意味的是:阻止〔中國〕軍事征服〔臺灣〕必須基於更多對入侵的「懲罰性威懾」,而不是「拒止性威懾」。如果入侵臺灣將受到的懲罰足夠嚴厲而可信,北京就可能被迫排除這樣的行動方針。Evan Braden Montgomery, “Primacy and Punishment: US Grand Strategy, Maritime Power, and Military Options to Manage Decline,” Security Studies 29, no. 4 (2020): 769–96.15
當然,美國目前的對臺政策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基於「懲罰性威懾」的邏輯,正如〔美國〕暗示性地威脅要對中國發動一場〔範圍〕不限於臺灣海峽的戰爭。舉例言之,空海一體戰(AirSea Battle)這個概念就包含對中國大陸的大規模打擊。Jan van Tol et al., AirSea Battle: A Point-of-Departure Operational Concept (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Budgetary Assessments, 2010).16 然而,從美國的角度來看,這種側重軍事的「懲罰性威懾」非常沒有吸引力。因為中國不僅有充分的理由懷疑美國是否會將軍事打擊升級到底,並且,中國在遭受打擊、舉兵反攻後會不會是最大輸家,還是個謎團。此外,即便〔美國〕贏得這樣一場戰爭,也不能為美國和臺灣提供一個永久解決兩岸關係的方案。我們同意安德魯.斯科貝爾(Andrew Scobell)的觀點:「臺灣問題要想一勞永逸地解決,其結果必須使北京滿意。」Scobell, “How China Manages Taiwan,” 35.17 以下,我們提出一種不依賴於美國對中國發動大國戰爭威懾可信度的懲罰性威懾戰略。雖然該戰略不是永久解決〔兩岸關係〕的計畫,但至少可以降低有關方維持現狀的成本。
北京改變中的盤算
對美國和臺灣更好的情況是〔雙方〕能阻止中國的入侵,華盛頓又免受一場大國戰爭的威脅。以下,我們將對此提出若干值得探索的選項。但首先〔不妨〕思考一個有益的問題:為什麼中國近年來對臺灣擺出更武斷的立場?目前知情人士評估未來十年中國入侵〔臺灣〕的可能性非常大。這又是為什麼呢?
原因之一是:臺灣海峽及其周邊的軍事平衡已經偏向北京。中國大肆誇耀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意味著,與過去相比,解放軍現在有更大的把握讓美軍陷入困境。〔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的提升〕讓解放軍掌握所謂的「三大優勢」:一是地區制海權;二是制空權;三是資訊優勢(command of information)。一旦發生戰爭,先進的雷達系統和壓倒性的導彈火力恐怕足以讓中國在其戰略家預測的「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中取得勝利。Xiaosong, Science of Military Strategy, 123.18 中國戰略家認為,發生這種衝突的機率很高,危險性也相當高。因此二十多年來,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直專注於為這種情況做準備。從北京的角度來看,這些準備工作大大降低了對臺〔軍事〕行動的成本。隨著解放軍不斷推進現代化,獲得東亞其它參與者欠缺的相對優勢,解放軍對臺行動的成本將持續減少。
另一方面,中國保持克制的代價增加了。對於威懾〔戰略〕而言,保持克制的代價是缺乏理論依據但卻重要的層面。Kayse Jansen, “How Competition Undermines Deterrence” (graduate thesis, Missouri State University, 2021), https://bearworks.missouristate.edu/theses/3666.19 它揭示了現狀可接受性——具體到臺海局勢裡,指的是對臺灣政治地位長期懸而未決的可接受性。對中國而言,隨著臺灣與大陸(尤其在核心的國家認同上的)漸行漸遠,保持克制的代價正在不斷增加。臺灣民進黨的自信及中國國民黨的衰落,就是這種變化的具體體現。由於臺灣人戒慎恐懼地看待中國與香港的發展,尤其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反民主政策,〔他們〕愈發難以想像習近平和其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領導人堅稱必將實現的兩岸「和衷共濟、團結向前」。Xi Jinping, “Speech at a Ceremony Marking the Centena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Qiushi Journal (English edition), July 1, 2021, https://en.qstheory.cn/2021-09/08/c_657713.htm; Yang Zhong, “Explaining National Identity Shift in Taiwa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5, no. 99 (2016): 336–52, https://doi.org/10.1080/10670564.2015.1104866; Qiang Xin, “Having Much in Common? Changes and Continuity in Beijing’s Taiwan Policy,” Pacific Review 34, no. 6 (2020): 926–45, https://doi.org/10.1080 /09512748.2020.1773908; and Frédéric Krumbein, “The Human Rights Gap in the Taiwan Strait: How China Pushes Taiwan towards the US,” Pacific Review, September 1, 2020, https://doi.org/10.1080/09512748.2020.18 12699.20 難怪越來越多臺灣人反對與北京政治統合。不過,一旦中國認為臺灣拒絕和平統一的原則,其領導人可能別無選擇地尋求武力解決方案。
中國的鷹派指責美國鼓勵臺灣背離1992年達成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one China with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Lindsay Maizland,“Why China-Taiwan Relations Are So Tens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updated May 10, 2021, https://www.cfr.org/backgrounder/china-taiwan-relations-tension-us-policy21 共識。在他們看來,美國〔對臺〕保證性政策的挑釁意味愈發濃厚。儘管美國曾宣稱有意維持臺海現狀,但中國現在懷疑美國採取了更激進的政策,欲如1979年以前那樣將臺灣重新置於美國的防護傘下。臺灣再次成為「自由世界」有用前哨的論述,助長了這種看法。Ted Yoho, “Free World Must Embrace Taiwan,” Taipei Times, April 20, 2021, https://www.taipeitimes .com/News/editorials/archives/2021/04/20/2003755998.22
美國無法輕易打消那些推動中國入侵〔臺灣〕的因素。中國的軍事發展可以放緩,但不能逆轉。華盛頓既不可能改變臺灣的國內政治,也不可能削減中國對臺灣無限期獨立(indefinite Taiwanese independence)的強烈反對。然而,美國領導人可以動用一些手段,讓中國不那麼渴望入侵臺灣。首先,美國可以通過「懲罰性威懾」戰略來提高中國的行動成本,這種戰略不是以戰爭來威脅北京,而是以〔中國在〕其它國家優先事務的挫敗來威脅北京。
其次,〔美國可〕通過真誠地實踐美中之間關於臺灣問題的友好精神,從而降低中國保持克制的代價。上述兩個目標可以同時推進以加強威懾,並促進兩岸關係的長期穩定,進一步促進美國和臺灣,甚至包含中國的國家安全利益。接下來,我們將依序論述如何操作這兩個手段。
「覆巢」戰略
有句中國諺語稱:「覆巢之下,焉有完卵?」John S. Rohsenow, ABC Dictionary of Chinese Proverbs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2), 102.23 這句諺語的意思是,如果美國不能阻止中國以武力奪取臺灣,那就應該轉而制定一套戰略來說服中國領導人,侵略將帶來比現狀更有害的「和平」。如前所述,美國已經將懲罰性威懾的邏輯納入整體對臺戰略。「覆巢」與其它懲罰性威懾方案的區別在於,它不取決於美國使用武力的意願。這一戰略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既有可能阻止中國入侵臺灣,也讓各方放心美國沒有要威脅掀起一場大國戰爭。
除了軍事報復,美國可以對北京施加一系列懲罰性措施。最想當然爾的第一步是讓臺灣對〔中國的〕入侵更有韌性,例如從美國購買合適的防禦性武器(如車載魚叉反艦飛彈、機動性火箭系統、近岸水雷)。Patrick Porte and Michael Mazarr, Countering China’s Adventurism over Taiwan: A Third Way (Sydney: Lowy Institute, 2021), https://www.lowyinstitute.org/publications/countering-china-s-adventurism -over-taiwan-third-way; and William S. Murray, “Revisiting Taiwan’s Defense Strategy,”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61, no. 3 (Summer 2008): 1–2724 最近這方面已有所進展。Matthew Strong, “Harpoon Missile System Delivery to Taiwan Will Be Completed 2028,” Taiwan News, October 22, 2021, https://www.taiwannews.com.tw/en/news/4322413. 25 由臺灣發動一場必要自衛戰的威脅越可信,美國就越不需要威脅會發動一場自己選擇的戰爭。編按:所謂美國「合適」賣給臺灣的武器應符合三個條件:第一,能武裝臺灣以實現「臺島豪豬化」。第二,不至於引起北京的強烈反應,甚至提前武力解決臺灣問題。第三,不至於在臺灣遭中國「吞併」後令美國尖端軍武落入北京之手。當前島內吹起的「全民防衛」風潮,主張所有臺灣人都應該為中國「入侵」臺灣的「國土保衛戰」做準備,而這恰恰有利於美國向臺灣傾銷「合適」的武器。因為在「全民防衛」預設的戰爭情境中,臺灣所需的軍事武器不是坦克與戰機一類大型尖端器械,而是人手一只的槍械與火炮。26 臺北的領導人還必須讓北京相信,一旦北京武力鎮壓臺灣兩千三百五十萬公民,它將面臨曠日持久且代價高昂的反抗。“Taiwan,” World Factbook, updated October 18, 2021, https://www.cia.gov/the-world-factbook/countries /taiwan/.27 至少,北京必須料想到廣泛的民間暴力反抗。更有甚者,中國可以預期將會在臺灣面臨游擊戰,而暴力〔抗爭〕可能將〔從島內〕蔓延大陸。截至目前,臺灣人對於為「保鄉衛土」來打一場「必要之戰」的支持度不一。 Yao-Yuan Yeh and Charles K. S. Wu, “When War Hits Home: Taiwanese Public Support for War of Necessit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Asia-Pacific 21, no. 2 (May 2021): 265–93; and Chung-li Wu and Alex Min-Wei Lin, “The Certainty of Uncertainty: Taiwanese Public Opinion on U.S.-Taiwan Relations in the Early Trump Presidency,” World Affairs 182, no. 4 (November 11, 2019): 350–69.28 為使威懾發揮作用,臺北領導人必須鞏固抵抗中國侵略的國內支持度並建立抵抗〔侵略的〕能力。See Otto C. Fiala, Resistance Operating Concept (ROC) (MacDill Air Force Base, FL: Joint Special Operations University Press, 2020).29
然而,單就堅韌但終歸失敗的防禦而言,不太可能阻止中國的入侵。〔於是,我們〕還必須讓北京相信,儘管征服臺灣滿足了中國的一個核心國家目標,卻不得不損害其它核心利益。在具體實踐中,這一戰略意味著確保中國入侵臺灣將給中國大陸造成重大經濟危機,而不是像某些人以為的那樣——中國會從吸收臺灣強大的科技產業獲得技術優勢。Rachel Esplin Odell et al., “Strait of Emergency?: Debating Beijing’s Treat to Taiwan,” Foreign Afairs, September/October 2021, https://www.foreignafairs.com/articles/china/2021-08-09/strait-emergency.30
首先,美國和臺灣應該制定有針對性的焦土政策,使〔一個〕被占領後的臺灣不僅沒有吸引力,而且治理成本極高。要做到這一點,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威脅摧毀臺積電的設施。臺積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芯片製造商,也是中國最重要的〔芯片〕供應商。總部位於南韓(美國盟友)的三星電子是尖端〔芯片〕設計的唯一替代選擇。儘管中國為「中國製造」芯片產業投注巨大精力,但直到2020年,中國使用的半導體中只有6%由國內生產。Wei Sheng, “China Made 6% of Chips It Used in 2020: Report,” Technode, February 19, 2021, https://technode.com/2021/02/19/china-made-6-of-chips-it-used-in-2020-report/.31 如果臺積電的設施停運,全球各地的公司將難以為繼。David Pierson and Michelle Yun, “Te Most Important Company You’ve Never Heard of Is Being Dragged into the U.S.-China Rivalry,” Los Angeles Times, December 17, 2020, https://www.latimes.com/world-nation/story/2020-12-17/taiwan-chips-tsmc-china-us.32 這一發展意味著,中國的高科技產業將隨著國家捲入大規模戰爭陷入停滯。即便戰爭正式結束,經濟代價也會持續數年。對中國共產黨來說,這〔無疑〕是個極其危險的情況,〔因〕其政權合法性建立在對國內安定、國家韌性與經濟持續增長的承諾上。
當然,〔此策略的〕挑戰在於如何讓中國決策者相信這樣的威脅〔千真萬確〕。他們必須相信,一旦中國入侵臺灣,臺灣的半導體產業將被摧毀。如果中國懷疑臺北不會兌現這樣的威嚇,那麼威懾就會失效。〔於是 ,〕不妨設計一種一旦入侵行為被認定就會觸發自動〔銷毀臺積電〕機制。此外,臺灣領導人現在應該聲明他們絕不容許這一產業落入敵方手裡。James D. Fearon, “Domestic Political Audiences and the Escalation of International Dispute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8, no. 3 (September 1994): 577–92, https://www.jstor.org/stable/294479633 美國及其盟友能以宣布為在該領域工作的臺灣高科技人才提供庇護計畫作為支持,並與臺北一起制定應急計畫以快速疏散並管理經營半導體代工廠〔所需〕的人力資本。
這種「覆巢」戰略並非沒有先例。瑞典在二戰期間也曾對自己的鐵礦(戰爭工業物資的主要來源)提出類似的選擇性焦土政策,作為反納粹整體威懾戰略的一環。M. Gunnar Hägglöf, “A Test of Neutrality: Sweden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International Affairs 36, no. 2 (April 1, 1960): 153–67.34 如果臺北制定並公布使用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攻擊大陸芯片生產線的計畫,包含中芯國際位於上海的設施,那臺灣的威脅將比瑞典更大。預先計畫好由美國主導、由韓國和其它〔美國〕盟友支持,針對任何向中國輸出芯片的制裁行動將強化這個〔威攝〕方案。
無庸置疑地,臺灣人將嚴肅看待〔是否〕以一場不可能取勝的防禦性戰爭來威脅中國,而實施焦土政策和游擊戰術的前景同樣令〔臺灣〕人煩悶。因此,儘管這可能不像讓北京相信臺美〔雙方〕願意為了臺灣的政治地位而冒著爆發大國戰爭的風險那麼困難,但讓中國相信這些威脅仍是一大挑戰。然而,矛盾的是,只有使這些威脅變得可信,它們才永遠不會被實現。在任何情況下,即便最大程度地走入現實,上述威脅對臺灣人民的破壞性仍遠遠小於美國威脅下的大國戰爭,〔因為〕後者將會在臺灣陸上、空上和周邊地區造成規模龐大、曠日持久的戰爭。
然而,研擬一套不完全依賴臺灣人執行的懲罰性威懾戰略是更謹慎的做法。這類戰略可能還包括與美國的地區盟友,特別是日本(東亞地區潛在實力與實際實力差距最大的角色)協調而成的經濟制裁和威嚇,用來惡化中國長期的地區安全環境。Robert D. Blackwill and Philip Zelikow,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Taiwan: A Strategy to Prevent War, Council Special Report no. 90 (New York: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21), 45.35 起碼,美國政府應該帶頭制定可信的經濟制裁和政治孤立威懾,尤其著重於半導體產業,(因為此產業許多必要的高科技投入都來自少數幾家美國公司),進而讓北京的領導人對入侵〔臺灣〕隨後而來的懲罰不抱〔錯誤〕幻想。更有甚者,美國可能對臺灣發出攻擊信號,將為日本、韓國和澳大利亞等盟友發展核武庫打開綠燈。如果能讓中國相信入侵臺灣將導致一個或多個擁核國家聯合起來反對它,這種前景應是一種有效的威懾。
這種威懾〔戰略〕的好處在於,它使臺灣問題不僅僅是美中之間的意志之戰,而是〔升級為〕中國想在東亞地區和更遼闊的世界中占有什麼地位的根本問題。中國是想激怒亞洲鄰國,還是想實現地區領導與和平合作的抱負?同樣地,〔「覆巢」戰略的〕目的必須是讓中國領導人相信,入侵臺灣將以犧牲國家核心目標為代價,如經濟增長、國內安定、邊界安全,甚至可能是政權合法性。
這些預期中的〔任一項〕懲罰都不足以阻止中國入侵臺灣,但它們組合起來就可能是有效的。如果校準得當,從中國的角度來看,懲罰性威懾戰略將使〔對臺〕發動攻擊變得不理性。而這個結果就是美臺聯合戰略的目標。
降低〔中國保持〕克制的代價
對我們觀點的一個可能反對意見是:由於兩岸統一是中國的長期目標,是一個由民族主義、領土收復主義(irredentism)和中國共產黨對國內合法性的永恆追求所驅動的目標,中國領導人在權衡入侵臺灣時不會計算成本和收益。如果這種觀點是正確的,那麼無論是通過拒止性威懾或懲罰性威懾,阻止中國入侵臺灣的可能性確實微乎其微。
美國的分析人士不能排除某天中國不惜一切代價入侵臺灣的可能性。然而,如果美國將其對臺政策建立在相信「中國領導人不理性」的基礎上,或者將自己鎖死在一旦中國魯莽行事將帶來災難性後果的戰略裡,那都是大錯特錯的。中國過去一直被說服去容忍臺灣海峽的現狀,儘管中國戰略家將臺灣描述為「沒有迴旋餘地」的「核心利益」。Xiaosong, Science of Military Strategy, 15.36 如前所述,〔因為〕北京也認識到其它核心利益,如國家發展、追求國際聲望和維護國內穩定,這些都可能因考慮不周的對臺攻占而遭受損害。Michael J. Mazarr et al., What Deters and Why: The State of Deterrence in Korea and the Taiwan Strait(Santa Monica, CA: RAND Corporation, 2021), 46.37
中國共產黨有兩個具有時程的主要目標:[一是]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二是]2049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Xi Jinping, “Secure a Decisive Victory in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and Strive for the Great Succes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speech,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Beijing, October 18, 2017), https://www.xinhuanet.com/english/download/Xi_Jinping’s_report_at_19th_CPC_National_Congress.pdf.38 考慮到中國內部的人口、生態、社會和經濟挑戰,中國將難以實現這兩個目標。如果成功入侵臺灣將招致上述懲罰,這些目標就會變成癡心妄想。「中國夢」的其它部分也將同樣陷入混亂。戰略是關鍵利益的平衡,中國領導人深諳這點。Xinhua News Agency, “Xi Jinping’s Speech on the CCP’s 100th Anniversary,” 1 July 2021.39 在1975年的會談中,亨利.季辛吉(Henry Kissinger)與毛澤東曾論及臺灣回歸祖國一事。毛澤東說:「一百年後。」季辛吉回覆:「用不了一百年。時間短得多。」毛接著說:「它(編按:指臺灣)最好在你們(編按:指美國人)手裡。你們現在把它送還給我,我也不想要,因為現在要不起(unwantable)。那裡有一大群反革命分子。」Mao Zedong to Henry A Kissinger, memorandum, “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 between Mao Zedong and Henry A. Kissinger,” October 21, 1975, Gerald R. Ford Presidential Library, National Security Adviser Trip Briefing Books and Cables for President Ford, 1974–76 (Box 19), accessed at Wilson Center Digital Archive, https://digitalarchive.wilsoncenter.org/document/118072.40 考慮到中國更廣泛的利益,「覆巢」戰略的目標就是讓臺灣變得「要不起」。
不過,我們仍然需要讓北京放心,選擇放棄入侵臺灣並不等於失去臺灣。提高中國入侵〔臺灣〕的代價只是解決當前〔美國〕戰略困境的一部分,〔除此以外,〕臺灣和美國必須採取行動以減輕中國〔保持〕克制的代價。華盛頓必須明確重申臺灣地位未定,美國沒有支持臺灣獨立的計畫,也不會試圖使用違反美中友好精神的灰色地帶策略來改變現狀。同時,華盛頓還必須堅決反對以武力解決臺灣問題。
與以軍事報復為核心的威懾戰略不同,懲罰性威懾戰略不依賴於美國加強其在東北亞的軍事力量。這種做法給美國留下空間去採取一種能讓日本和韓國等盟友對集體防禦放心的軍事姿態,同時讓臺灣和中國相信,美國真的致力於維持臺灣海峽的現狀。這也使美軍得以從日本脆弱的軍事基地撤離,因為這些基地在中國積極防禦的先制攻擊下將使大國戰爭的可能性更大,而不是更小。〔此外,〕將威懾的負擔從軍事報復轉移到非軍事懲罰或可降低因誤判而引發戰爭的可能性,同時也打消了中國軍力增長是為回應美國和臺灣挑釁〔行為〕的藉口。
當然,降低美國在臺灣周邊的軍事影響也存在風險。〔美國〕必須與地區合作夥伴一起仔細的研究與規劃,以確定美國的前沿部署需要達到何種水平和類型,才能讓盟友放心並降低戰爭的可能性。在一套可信的懲罰性威懾戰略到位以前,〔美國〕不應該〔從東亞〕撤軍,否則北京可能會發現一個成功〔對臺〕發動攻擊的機遇。此外,如果臺灣不再相信美國將(或可能)為自己去干預〔臺海戰爭〕,臺灣就可能不太願意獨立對抗中國。也就是說,鑑於臺灣軍隊士氣與國防開支低下(約占GDP的2%),當前所需要的正是對〔臺海〕現狀的衝擊(編按:作者期待臺海衝擊有助提高臺灣士氣與國防支出)。無論如何,減少對武力威嚇的依賴不等同於完全排除使用武力的可能性。在中國入侵臺灣的情況下,美國是否會動武將一直存在模糊性。Joshua Rovner, “Ambiguity Is a Fact, Not a Policy,” War on the Rocks, July 22, 2021, https://warontherocks.com/2021/07/ambiguity-is-a-fact-not-a-policy/.41
結論:威懾與保證
美國的政策必須攔阻〔中國〕使用武力顛覆臺海現狀。然而,美國的外交政策也必須考慮到現實情況,即軍事威懾的可信度不如以往。此外,依靠軍事力量來阻卻中國的侵略使得美、臺政府讓它們的公民冒著〔戰爭的〕高風險。我們需要一種新的威懾方法,一種不像目前那樣依賴危險軍事威懾的方法。
提高臺灣「巢傾卵破」的成本,同時忠實地維護一個「完巢」的價值,這是阻止中國入侵臺灣,從而避免大國戰爭最為謹慎的方式。〔美臺〕必須讓中國相信,軍事入侵臺灣總的來說將不會獲益,維持現狀卻有相當大的好處。歸根結柢,純粹或主要基於軍事威懾的戰略將無法實現這些目標。除非美國領導人真的願意為保衛臺灣掀起第三次世界大戰,否則他們最好考慮〔採用〕不依賴軍事報復威懾的威懾戰略。如前所述,我們認為可以設想一種依賴嚴厲的懲罰性非軍事手段,而不是從軍事上擊退中國入侵的替代性威懾戰略。
儘管如此,我們清楚認識到精心策劃一套以懲罰性威懾〔為核心〕的可信戰略的難處所在。不僅如此,「覆巢」戰略假定如果中國選擇這樣做(編按:指入侵臺灣),它很可能會〔成功〕征服臺灣。這也意味著〔我們〕需要制定計畫,以巨大的經濟代價摧毀臺灣的關鍵基礎設施。然而,我們堅定認為即便美國出手干預,中國大概仍會攻占臺灣。並且,大國衝突導致的社會和經濟代價,遠大於臺灣半導體產業被有針對性地摧毀,或〔島內〕暴亂造成的必然損害。
總之,「覆巢」戰略取決於美國不採取任何會被中國領導人解讀為戰爭行為的行動。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北京確實認為美國是活躍而好鬥的敵方,它可能會對美國軍隊發動先制攻擊。這種可能性必須被嚴肅考慮。〔對美國而言,〕幾乎不存在阻止中國入侵臺灣而無衝突風險的方法。在未來十年左右的時間裡,阻卻中國侵略〔臺灣〕並降低大國衝突的最佳方法是遵循上述〔戰略〕之道:選擇戰爭,臺灣成為覆巢;選擇和平,尚可容忍的現狀得以維持。